第13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题库

如图,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 .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 .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 .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 . 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  )

A . 支持中国革命 B . 反对中国革命 C . 舆论导向谨慎 D . 认清了起义前景
“播共和龙种,收专制跳蚤”这一评论所反映的历史进程是(   )

A . 从金田起义到天京变乱 B . 从公车上书到戊戌政变 C . 从武昌起义到北洋军阀统治确立 D . 从国民党一大召开到“四一二”政变
美国驻华代办卫理于10月11日凌晨1时就把这一消息电告国务院,称:“顾临(John Green)来电,二天前在汉口俄国租界抓到几位革命党人,昨天5人被处决,昨晚随即发生数百名士兵兵变,他们焚毁汉口对面的营房。”电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 秋收起义 B . 义和团运动 C . 武昌起义 D . 南昌起义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因为自此以后,开始有了

①全国性统一的革命政党 ②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③革命舆论的阵地 ④较为明确的反帝要求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下图是1921年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为中国设计的政治构架图:

该政治构架的设计
①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  ②反映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③借鉴了近代美国民主政治的构想 ④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分别颁布于1912年、 1949年、1954年 B . 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 . 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 .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样做意在(  )

A .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B . 促成革命阵营联合 C . 广泛传播共和观念 D . 实现人人自由平等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 .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 .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 .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 .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下列著作、报刊反映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进程。其中对中国民众的求学、婚姻等社会观念影响最大、最深的是(   )

A . 《海国图志》 B . 《资政新篇》 C . 《民报》 D . 《新青年》
2016年11月11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习.平指出,孙中山先生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孙中山先生最伟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

A . 推动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 . 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 C .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 确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方案(    )

A . 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 B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是第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D . 寄托了解决民族危机的新希望
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 . 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B . 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 . 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 .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中华文明史》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    )

A . 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B . 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C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 D . 创立革命政党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
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指出:“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
A . 中国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 B . 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 C . 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D . 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
1912年,高尔基在致孙中山的信中写道:“我们,俄国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在精神上是弟兄,在志向上是同志……”高尔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其目标就是(  )
A .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 .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 . 争取民族独立 D .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下图是1907年的一幅漫画《舆论》。该漫画表明(  )

A . 革命派讽刺清廷颠倒舆论 B . 立宪派全力支持清廷改革 C . 清末报刊出版业愈加发达 D . “皇族内阁”的专制本质
据《临淄县志》记载:“元旦(指公历新一年的第1天),县署与各机关,各学校,互以名刺相投,贺年节。”这一社会现象最早出现于(  )
A . 清朝末年 B . 民国初年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D . 改革开放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杭礼静海寺,伊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图1,图2,图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四: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
  3. (3)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结合如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断正确的是(   )

A . 都具备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B . 都表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 . 都有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D . 都体现无产阶级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