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题库

下列有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正式成立是在1912年 B . 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C . 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D . 同盟会成员掌握实权
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 . 利用义和团 B . 颁布定国是诏 C . 预备立宪 D . 南北和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3. (3) 根据材料四,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它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体现了什么原则?

  4. (4)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是(    )

A . 推翻清朝统治 B . 成立中华民国 C . 谋求民族独立 D . 发展资本主义
辛亥革命虽然被袁世凯窃取了政权,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 .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 . 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D .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这说明(  )

A . 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 B . 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 C . 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 D . 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
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你认为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下列哪一种观念(    )

A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 .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 D .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 (1) 中国古代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

  2. (2) 唐朝在中央实行即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3. (3) 北宋为加强对地方长官的监督所设置的官职是什么?

  4. (4) 请你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尝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 (1) 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2. (2) 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辛亥最大的启示是妥协》中写道:“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贏。”下列有关各方的“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清政府:获得优待条件,其统治得以延续 B . 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成为第一任总统 C . 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 D . 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
章太炎:“代议政体者,封建之变相。其上置贵族院,非承封建者弗为也……不悟彼之去封建近,而我之去封建远。去封建远者,民皆平等;去封建近者,民有贵族黎庶之分。与效立宪而使民有贵族黎庶之分,不如王者一人秉权于上。”这一观点(    )

A . 反对实行代议制 B . 主张建立封建制 C . 主张建立代议制 D . 主张实行立宪制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毛.泽东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    )
A . 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 . 反封建反侵略 C . 主张改变君主专制政体 D . 反对外来侵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不包括( )
A .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 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C . 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弹劾权 D . 实行总统制,总统有行政、立法、司法权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 . 兴中会 B . 同盟会 C . 华兴会 D . 国民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到袁世凯拥护共和的承诺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位于袁世凯。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天,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的产物,然而它却命途多舛,1914年被袁世凯废除,袁世凯死后,约法被恢复,但很快又被《中华民国宪法》取代,1925年,段祺瑞以“传统已坏,无可因袭”的理由宣告临时约法无效。

——据林炯如等《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命途多舛”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宪法所确立的政体有何不同,并概括它们颁布的政治背景。
1912年,孙中山曾咨文参议院,以宋教仁所拟的《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作为立法依据,被参议院拒绝。理由是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参议院的做法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理论(    )
A . 康德 B . 伏尔泰 C . 孟德斯鸠 D . 卢梭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
A .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 . 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D .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    )
A . 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B . 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C . 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 . 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在此,孙中山认为()
A . 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B . 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 . 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 D . 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
“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予吾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均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资产阶级革命之初,出现孙中山所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 .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 . 改良主义是当时的主要思潮 C . 革命派长期在国外活动 D . 资产阶级革命群众基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