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题库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足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出现问题的原因是

A . 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失败 B . 中国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C . 资产阶级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道路 D .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 . 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 . 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 . 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 .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C .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D . 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冶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 . 作为“受之者”冶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 . 作为“施之者”冶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 . 作为“受之者”冶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 . 作为“施之者”冶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

A .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 . 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 . 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 .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

A . 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新政 B . 民国、孙文、共和、三权分立 C . 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 . 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材料一 下图是辛亥革命中的某一组织颁给成员的一种凭证,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辛亥革命发生。

  1. (1) 它是什么组织?

  2. (2) 指出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3. (3) 材料三体现了该约法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重大意义?

  4. (4) 辛亥革命的意义?

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 . 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 . 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下,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 . 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
孙中山是中国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创造了许多近代中国的“第一”,下列不属于孙中山创造的“第一”的是(    )

A . 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B . 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C . 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统一战线 D . 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新式学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运动,它包含了对民族的理性认知,也蕴含了巨大的非理性的情感表达”。它往往从本民族的认同、归属和利益出发,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排斥或否定其他民族的利益。因此民族主义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反对民族歧视、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的理性情感,而另一方面它的非理性即自私、狭隘、利己和排他性却盘根错节于民族主义的肌体。这种二律背反,使得民族主义在国际格局中的演变中始终起着“双刃剑”的作用。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英、法、美三国的历史实践,昭示了迈向民主制度的三种方案。第一种是英国的“贵族+演化”道路,特点是重视自由胜于重视平等。第二种是法国的“专制集权+革命”方式,特点是重视平等胜于重视自由。第三种是美国的“宪政民主”立国,特点是对平等和自由都给与了均等的重视。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一是革了辫子的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说明英、美两国迈向民主制度方案的各自特点。

  2. (2) 阐释材料二中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指出辛亥革命与上述三国革命中的哪一个更接近,并说明理由。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歧异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势”指的是(    )

A . 民主政治实现和经济发展迅速 B . 政治混乱无序和思想自由发展 C . 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 D . 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
治国方略是治理国家的战略性指导原则和全盘的方针与策略。
  1. (1) 材料一:伯里克利作为雅典城邦的领导人,在公元前461—前429年长达32年的时间内,担任雅典城邦的执政官,使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他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将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概括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的真正才能。”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说道:“名位便应该轮番,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

    根据材料概括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史实,对上述观点加以说明。

  2. (2) 材料二: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运作示意图

    请写出材料二中皇帝与议会、皇帝与首相之间的权力运作关系,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德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3) 材料三:第一条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四: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依据材料,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钦定宪法大纲》的不同。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表现有(    )

①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

②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推翻了封建制度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②③
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其中“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指的是(  )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生主义 D . 君主立宪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将民权主义的内容条理化、法典化,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下面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 . 《兴中会章程》:“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 . 《时局宣言》:“取消一切不平等之条约及特权” D . 《孙中山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下图所示纪念徽章上的主要文字是“中华民国鄂军政府起义纪念”,图案是五色旗和十八星旗。该徽章纪念的是(    )

A . 武昌起义 B . 五四运动 C . 黄花岗起义 D . 南昌起义
下图为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拜谒明孝陵(朱元璋陵寝)。在祭文中,孙中山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复汉室”的喜讯,并且说,能够取得这一胜利,正是靠“我高皇帝在天之灵”的启迪所赐。这说明(    )

A . 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B . 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 C .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D . 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
材料:面对不断加紧的民族危机,清政府开始了长达10年的清末教育改革。1901年清政府下诏,改书院为学堂,诏书中明确指出造就“究心经济,力戒浮嚣”,“博通时务,讲求实学”之人。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其办学宗旨为,“无论何种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吏之学为基”。1904年颁布的《初等小学章程》规定“绅董能捐设或劝设公立小学堂及私立小学堂者,地方官奖之:或花虹、或匾额”。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学务的正式教育行政机构。在建立的近代学制体系中,有普通教育,也有专门教育,有高等教育,也有简易识字教育,有正规教育,也有业余教育。

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初步建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系。据估计,到辛亥革命前夜,新式学堂学生约有200万左右,留学生2万上下,1905年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即以留日学生为主体。

——摘编自马泽民《论清末教育改革的实用特征》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 . 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 . 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 . 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 . 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