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题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A . 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B . 实现国民一律平等 C . 确立民主共和国的法规 D . 结束封建统治秩序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的特别规定是

A . 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 . 实行责任内阁制 C . 增加副总统权力范围 D . 限定临时大总统任期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 . 民贵君轻 B . 主权在民 C . 天赋人权 D . 君民共主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

A . 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 . 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 . 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4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二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根据材料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之一是“揖欧仿美”。“揖欧”(学习欧洲)表现是(    )

A . 学习英国,实行责任内阁 B . 效仿美国,推行三权分立 C . 以德为师,尝试君主立宪 D . 以俄为师,厉行富国强兵

阅读材料,充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4—1914年间民主一词使用数量的统计曲线

根据材料,任意提取两个阶段近代社会民主观念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练,说明理由充分,符合史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律应谈和国家的自然形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美国官吏.有由选举来的,有由委任来的。无论是选举还是委任,都有很大的流弊。选举上说,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有学问且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困讷于口才,没人去特色他。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中国)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从前,美国有一位学者叫做巴直氏,他是很有名望的,写过了一本书,叫做《自由与政府》,说明中国的弹劾权,是自由与政府中间的一种良善的调和方法.

——据《孙中山选集》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德斯鸠对“法的精神”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代欧美国家对其“法的精神”的实践.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对孟德斯鸠政权设计的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评价。

1912年8月《民权画报》发表题为《改头换面》的一幅漫画,画中人面部主要器官由“共和”二字组成,四肢和躯干乃为“拿破仑”三字。作者旨在(    )

A . 肯定袁世凯维护共和之功 B . 揭露袁世凯实行专制之实 C . 希望结束专制建立共和国 D . 批判法国人支持北洋政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材料二:从十九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学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

材料三:当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的实践结合为一体的时候,急迫性曾是具有感染力的情绪,然而超前愿望规划的改造中国的行动,没有一次不在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面前碰壁。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1) 结合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该现象产生的根源。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主要表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条,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第二条,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同时又是陆、海、空总司令,执掌最高军事指挥权。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任命高级官吏包括国务卿、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第三条,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得终身任职。

——摘编自1787年联邦宪法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的美国政体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华民国政体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作用。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二者都在实践中极大地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梁启超撰文:“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 .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D .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理清时序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辛亥革命时期史事纷杂,以下史实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④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A . ④①③② B . ①④②③ C . ④③①② D . ①③④②
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有与《谕中原檄》的相似表述,1906年12月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批判民族复仇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谕中原檄》引领近代的民族革命 B . 推翻外族统治是革命的根本目的 C . 倡导实现民族平等实现民主共和 D . 维护纲常名教借以挽救近世危局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A . 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B . 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C . 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 . 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到宪政轨道。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    )
A . 清末新政的失败 B . 国内矛盾的激化 C . 黄花岗起义爆发 D . 革命党人的妥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从军机处分出部分人员组建了总理衙门。设立之初,官制仿照军机处。自成立以来,改革呼声不断,尤其是粤督陶模在1901年提出政府要设十部,外务部位居第二;袁世凯也号召政府将礼仪性外交活动制度化。清末“新政”时期,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设立外务部,作为中国第一个常设的近代性质的外交机构,且“班列六部之前”。外务部参考西方外交体制,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并对职员选用、工作、晋升做了专业规划和规范。改革之后,官员大部分“都在国外学习或在驻外使馆工作过”。外务部完成了外交礼仪的近代化、制度化,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

——摘编自李书纬《晚清外交七十年》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特点和积极意义。
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传统社会,民众一般是很少组成团体来参政的,而在辛亥革命后,工人、商人、妇女等对国事、政事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辛亥革命(   )
A .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 . 促进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C . 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 D . 提高了民众民主政治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