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点题库

观察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

A . 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 . 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 .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 . 从法律上宣告封建制度的灭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成就
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A . 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 .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 .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 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 . 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 B . 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C . 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 D . 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歌曲《爱我中华》的歌词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但是我国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由此可见(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 . 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 .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A .  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 . 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 . 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 . 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这反映当时(    )

A . 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B . 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 C . 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1893—1988)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早年赞成“君主立宪”, 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1950年起,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致力于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摘编自《梁漱溟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漱溟人生两个阶段的主要经历。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并说明梁漱溟积极参与的背景因素。

1967年3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大规模介入政府管理工作,军管会(军事管理委员会)成为代行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各级党政领导权的主要行政机构。这反映了(    )

A . 军政体制出现创新 B . 党政领导得到加强 C . 民主政治遭到破坏 D . 军政统一有利于国防
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

A . “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 . “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 . “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 . “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人民深刻地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荡,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为此,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是在(    )
A . 中共笫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中共笫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 . 中共笫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63年,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 . 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B . 已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 C . 中共对台湾政策向和平方式转变 D . 打击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
1954年全国人大在宪法修改过程中,有代表提出在第三条第三款中“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应补上“也有使用的自由”。最终,宪法将其确定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主要体现了(    )
A .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力求创新 B . 新中国追求各民族平等 C . 新中国推行“百花齐放”的方针 D . 我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在(  )
A . 1979年,人民日报刊发《告台湾同胞书》 B . 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 C . 1984年,“一国两制”写入宪法 D . 1997年香港回归时
一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史少方(人名)根红苗正,又是高干子弟,在学校又是班长,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最大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破四旧立四新上,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上,他冲锋在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这段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
A .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 改革开放实行的初期 C . “文化大革.命”的初期 D . 1957年整风运动当中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人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依据是(    )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三: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建设的主要成就。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原因。
  3. (3)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有何特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实现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推动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事件是指(    )
A .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 改革开放的深化
从“文革”中,党和人民得到的深刻教训是(   )
A . 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 B . 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 . 要清除修正主义在党内的影响 D . 要正确处理敌我矛盾
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说:“毛.泽东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这句话说明毛.泽东(   )
A . 第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B .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C . 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 彻底改变了20世纪世界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