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知识点题库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A . 《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选举制度的实行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特征,下列有关中外历史上“选举”说法正确的是
①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扩大了工人选举权
②美国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举产生,任期两年
③1949年在普选基础上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④1986年,我国吉林省梨树县村级换届时的“海选”是我国新时期基层民主重大发展

A . ①③④ B . ①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④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三次历史性变化是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③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 ④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图中蒋介石虽然面带笑意,但心情并不愉快。1958年10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因“金门炮战”发生,专程与蒋会谈。会谈中,杜勒斯又一次迫使蒋介石接受“划峡而治”的方案,蒋大发雷霆,断然拒绝了杜勒斯的方案。据此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 . 美国想制造“两个中国” B . 蒋介石不主张“台独” C . 美国实行遏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 D . 蒋介石拒绝与美国保持外交关系
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A . 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 . 体现了民主的广泛 C . 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 . 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周恩来曾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    )

A . 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B . 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对比 C .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 . 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
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由藏族公民担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5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这表明在西藏得到了真正贯彻落实的政策和原则是 (   )

A . 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B . 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 C . 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平等 D . 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政治平等
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   )

A . 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 . 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 . 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D . 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人,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人。这一举措(    )
A . 初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反映出人民代表来源广泛 C . 体现出“民主协商”的精神 D . 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 .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 .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 .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 .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 .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 .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 .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 .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1954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1954年以后(    )
A .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 . 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 C .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 . 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这一讲话意义在于(    )
A . 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B . 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 . 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D . 表明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从中可以获悉当时(    )

幼儿园暂行规程

第一条:本规程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文化教育政策及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制定。

第二条:幼儿园的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养幼儿,使他们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同时减轻母亲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活动、生产活动、文化教育活动等。

A . 妇女社会地位获得提升 B .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最终确立 C . 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D . 《义务教育法》颁布和实施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下列哪次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全体会议 C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上图中的国旗变迁进行历史解读,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图示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知识网络。与之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中共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 . 边彊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 . 基层民主实行间接选举 D . 民主与法制渐趋完善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明交流的深入与扩大,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不断地变化之中。2014年3月下旬习.平主席对欧洲友好访问期间多次发表演讲,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和平、真诚的现代中国形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中国这个词儿,对启蒙运动的精英来说,是一种力量,是“旧秩序的卫道士和蔑视者之间的赌注”。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材料二  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材料三  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

材料四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球打得像 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不像中有相似,相似中有不像,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1. (1)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五十年代中国形象再次变化的原因。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角度推测西方人的上述认识最有可能于何时发生改变并说明原因。
  3. (3)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就如何消除西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你的建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第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关于这部宪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确定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 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明确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 . 规定人民政协的统战组织性质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 . 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B . 一届人大的召开 C . 《共同纲领》的颁布 D . 1954年宪法的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