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知识点题库

“目前,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Seephen Bradley)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香港回归十年,繁荣不改主要得益于

A . 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 B . 有利的外部环境 C . 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D . 香港人的勤劳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 . 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 . 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 . 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 . 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1949年,这串“东海捧出的珍珠”再次与“母亲”分离。为了让她早日“回来”,邓.小平提出

A . “一国两制”构想 B . 八项主张 C . “九条方针” D . “九二共识”
2009年11月10日,“台湾江苏周”暨首届台功经贸合作论坛在台北揭幕。此次江苏代表团访台,签订了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三十亿美元的对台采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②“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 ③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④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B .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C .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 .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 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项条件中,最主要的是(   )

A . 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B .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 中国早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D . 英、葡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 .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 . 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

A .  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  B .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 . 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D . 蒋介石有强烈的好战情绪"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

“一国两制”的方针

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C.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

1982年宪法的颁布

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A . A B . B C . C D . D
“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

A .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 . 1992年“九二共识” C . 1995年江Z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 D . 2005年胡J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
全面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领导人是(    )

A . 毛.泽东 B . 刘少奇 C . 周恩来 D . 邓.小平
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

A . 实现国共再次合作,推动台湾和大陆统一 B . 两党平等谈判是解决两岸关系的合适方式 C .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反对外部势力干涉 D . “一国两制”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材料三 1982年l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说:“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 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理念在中国秦、元政治中分别是如何实现的?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3. (3) 材料三指的是现代中国关于国家统一的什么构想?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

某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

A .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 .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 连战“和平之旅” D .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流行语往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正确的是(    )
A . 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 B . 放卫星、赶英超美——“文革”时期 C . 上山下乡、样板戏——“大跃进”时期 D . 经济特区、互联网——改革开放时期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A . B . C . D .
下列标语口号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按其提出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砸烂公检法”②“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③“和平统一祖国”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①③②④ D . ④③①②
1997年,中国成功收回了香港的主权。对此,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日益强大的中国驱散了日不落帝国的最后一道残阳。”你对这个评论的看法(  )
A . 香港回归标志着台湾的回归 B . 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 .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D . 英国依然是世界上一流的殖民帝国和政治大国
下图是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1988年1月签发)有了这张“台胞证”,台湾同胞终于实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台胞证”问世的直接因素是(   )

A .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 台湾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C . 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D . 两岸“三通”的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