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知识点题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欧国家之间维持了60多年的和平局面,其主要原因有

①经济一体化发展②政治联合加强③法德实现和平④民族矛盾消除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 . “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 . 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C . 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 .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得出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 .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 . 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社会动乱 C . 二战后欧洲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 .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主题是(  )

A .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B . 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 C . 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形成 D . 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人们也许会预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无疑,现在已有了种种为了获得政治和经济的完全独立而试图统一各自的地区、并使之现代化的‘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全球通史》)如果这些运动证明是成功的,那么(    )

A . 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 B . 亚太地区必将成为世界权力中心 C . 新的全球多极化状态必将形成 D .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最终形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冷战后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主权国家伊拉克、南联盟开展军事打击;它无视国际法,悍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它对古巴、伊朗的经济封锁;它经常举起的砸向自由贸易的“301”大棒(注:对贸易对手制裁以强迫对方改变贸易政策)……它在和平时期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它执意要搞NMD和TMD的战略企图;等等。霸权行径,一目了然。与历史上的霸权国相比,美国除了在硬权力方面具有压倒优势外,它还在软权力方面独占鳌头:可口可乐和麦当劳风靡世界……T恤衫和牛仔裤加旅游鞋的休闲式着装传染给了全世界……好莱坞制造的影视主导着全球影视市场……计算机革命发源于美国,软件仍是美国一统天下……美国大学成为各国留学生的首选之地……形形色色的美国传媒世界范围内制造波澜,呼风唤雨……当今制约世界秩序的各种国际组织,大多是美国人理念的产物,并且是在美国人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美国硬权力和软权力相结合的霸权。

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卢萨卡宣言》指出:“(超级大国)对别国内政的干涉,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使用武力和进行颠覆的威胁,这些做法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并成为经常的危险。”这段材料表明不结盟国家反对(  )

A . 殖民主义 B . 霸权主义 C . 恐怖主义 D . 极端主义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

A . 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 . 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 C . 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 . 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    )
A . 西欧国家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 . 资本主义世界已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 C . 欧盟的不断发展迫使美国调整全球战略 D . “冷战”中的不利地位迫使美国调整政策
学者在剖析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时,说“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复兴计划。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缩小国家间的差别,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只要美国援助是被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只要欧洲仍然是被分为各自独立的国内市场,那么美国经济援助努力就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此观点强调美国应该
A . 为遏制苏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 B . 为实施冷战推行马歇尔计划 C . 为复兴经济推行知识经济模式 D . 为控制欧洲设计复兴新途径
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    )
A . 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B . 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 C . 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D . 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
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会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于这一思想,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由此可见万隆会议(    )
A . 唤醒了亚非新独立民族国家的自主意识 B . 通过了非集团、不结盟的自主外交政策 C . 符合亚非国家保持独立发展经济的需要 D . 为不结盟运动提供理论基础,是其起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撰文指出,血腥的20世纪目睹了“西方的没落”和朝向东方的“世界重新定向”。现实主义者进一步注意到,随着中国力量的日益强大,以及美国地位的逐渐削弱,有两件事很可能会发生:其一,中国将充分利用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重塑国际体系的规则制度,以更好地满足其利益需要;其二,这个体系中的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正在走下坡路的霸主——将把中国看作一个日益严峻的威胁。现实主义者预测,事态如此发展下去,将出现紧张、不信任和冲突这类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典型现象。照这种观点,中国的崛起,会导致日益强大的中国与逐渐衰弱的美国为国际体系规则和领导地位产生声势浩大的争斗。

——约翰·伊肯伯里《中国崛起与西方世界的未来:自由体系能否继续维持?》

材料二: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

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 (1) 概括出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并综合所学知识驳斥这一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与传统大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各国有限的国内市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为资本主义的发样地和中心地区,欧洲主要国家曾对世界格局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 二战结束后,欧洲丧失世界政治中心地位,在美苏的夹缝中求生存。1951年4月,西欧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徳国的和解。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整理自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成立,25个国家参加了其第一次会议,但是到了第二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时,參与国家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贝尔格莱德会议的关键政治内容是强调成员国的团结,警告超级大国不要把冷战带入第三世界当中,并呼吁所有的国家不要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到20世纪60年代末,国内政治的不稳定使得不结盟运动履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承诺的工作陷入困境。

——文安立《全球冷战》

  1. (1) 根据材料一,槪述20世纪50年代,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主要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除欧洲煤钢共同体之外,组成欧洲共同体的机构还有哪两个?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欧洲共同体成立和不结盟运动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共同影响。
台湾《中国通史论文选》的编辑说:“历史的最大特性就是‘变’,研究历史就是要明了它的变化情形,若不分期,就不易说明其变化真相。历史分期的目的即在于帮助我们找出历史的变点,进一步观察它的质变和量变,从而了解各时代的特性。”下列不能论证作者观点的是(    )
A . 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 . 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D . 1958年欧洲成立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下表是1950年和1957年美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关于出口贸易和国际储备所占世界份额的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 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解体 B . 美国经济实力日益下降 C . 西欧重建工作已经完成 D . 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85

53.6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1568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形成了“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斯大林语)。显然,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误入了歧途,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半球化”。

——摘自李扬《“一带一路”将成全球化新引擎》

材料三:二战后,美国实施以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例如资源出口约束、进口产品配额、产品保护和补贴。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里根政府通过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维手段打击对手。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基础上,运用单边主义对本国产业实施强制保护。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逐渐成为美国保护政策的矛头所向。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例如,针对中兴通讯的禁令试图以技术封锁打击中国5G产业的崛起。

——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 (1) 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充其量只能被称为“半球化”的?并指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和影响。
某国际组织的宗旨规定:“奉行和平共处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不缔结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双边军事同盟;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下列有关该国际政治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发展中国家结盟共同对抗美苏霸权主义

②创始国包括社会制度不同新兴独立国家

③推动了公正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④坚决反帝反殖反霸反种族争取民族独立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表3是1969年欧美四个国家在亚非拉的国外子公司数量及分布比例表。其中,乙国是(    )

表3

国家

数量(个)

分布比例(%)

非洲

亚洲

拉丁美洲

2452

8.4

18.8

72.8

2249

40.0

31.5

28.5

815

66.6

9.3

24.1

519

21.8

28.3

49.9

A . 英国 B . 法国 C . 联邦德国 D . 美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不仅美苏之间的霸权竞争不断升级,出现古巴导弹危机等极端事件,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与分歧也不断凸显,世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欧洲和日本的发展,直接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随着亚非拉国家的不断独立,特别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新生的重要力量。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各国各地区很难单独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调整,大国的合作步伐加快,合作内容逐步深化。各国把加速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外交工作、对外交流多为经济发展服务。但是,冷战的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原来掩盖在美苏霸权之下的各种矛盾冲突凸显出来,造成各地区冲突不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文汇、孙建社《全球化、多极化进程中的当代世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