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点题库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 .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 .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 . 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 B . 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C .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 发展资本主义 B . 救亡图存 C . 反抗外来侵略 D . 反对专制统治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 .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 .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了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A . 思想观念 B . 军事技术 C . 经济组织 D . 教育制度
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中写有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对此事件胡适认为这是“欺人之弱,乘人之丧”,“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还亲赴醇亲王府向溥仪表示慰问,声称这“是东方的野蛮”。关于胡适这一态度不能说明(    )

A . 胡适坚持契约精神 B . 胡适反封建精神不够彻底 C . 胡适深受英美文化熏陶 D . 对国人思想启蒙的路还很长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 . 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 . 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 . 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文化阵营的分化 B . 工农运动的发展 C .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 . 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迄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

评材料中陈独秀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刘大白在诗《红色的新年》中写道:“拿锤儿的说:‘世间底表面的,是谁造成的?你瞧!世间人住的、坐的、使的,哪一件不是锤儿下面的工程?’拿锄儿的说:‘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你瞧,世间人吃的、喝的、抽的,哪一件不是锄儿下面的结果?’”(注:刘大白,最早反映工农生活的诗人,该诗创作于民国七年)其创作的背景是(  )。

A . 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 B .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 C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提出  D . 李大钊创立中国共.产.党,宣传社会主义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 .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李大钊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

A . 《庶民的胜利》 B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 .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D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下图是民国四年的一幅漫画。漫画中某一著名历史人物被碾在车轮底下。这直接反映出作者(    )

A . 维护中国先进文明 B . 推崇民主共和制度 C . 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D . 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辜鸿铭.1857年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字汤生,号立诚.彼称为“清末怪态”。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是教英国文学的教员.却头戴红项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脚登双梁中式鞋。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辛亥革命以后反而蓄发留辫,整个一位“前清遗民”。他精通10余种外语,发音之纯正.连该语种国人也感到惊讶,.他还从19世纪80年代起.花了20年时间.把中国古典十三经中的十部翻译成英文.然而平时讲课和谈话.张口就是“子曰诗云”。他喝洋墨水最多.1870年前后,即13岁就出国留学. 1885年正式回国,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然而回国以后却变为思想最“守旧”的卫道士,他反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力主尊孔读经,公然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君主”。他十分热悉西方文明,然而却从中得出结论:“欧洲人所热切希望并极力去实现的民主主义文明.就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东西”,他狂热地赞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如一夫多妻制、纳妾现象、女人缠足等。

——踢冯建辉《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

  1. (1) 根据材料.分析“清末怪杰” 辜鸿铭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辜鸿铭的行为与思想主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透出一线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背景可能是(  )
A . 中华民国成立 B . 五四运动爆发 C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 . 中国共.产.党成立
在这样的办学方针和原则下,由蔡元培组织的北大教员中,包括了不同政治倾向和不同学派的成员。既有提倡新文化运动的进步人物,又有政治上保守但学术上有造诣的学者。材料中的“办学方针和原则”(    )
A . 以打破袁世凯尊孔复古为目的 B . 体现为“学术自由”“鼓励竞争” C . 以鼓励新文化运动发展为实质 D . 提倡民主、科学和白话文
据吴虞称,1916年底《新青年》初到成都时只卖了5份,此后一直未见大的起色。1919年底,吴虞在华阳书报流通处,翻阅其售报簿,内中有两处记录令他讶异:一是守经堂亦买《新青年》看;二是成都县中学一次购买《新青年》等杂志22元。《新青年》全年定价2元。《新青年》销售情况前后反差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主思想为各阶层接受 B . 新文化运动遍及全国 C . 民主科学成为时代潮流 D . 白话文运动成效显著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为一大能事”,但丁在“世俗文学”的影响下,用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成了《神曲》。这说明两人都(    )
A . 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B . 倡导文学应平民化、世俗化 C . 主张反对封建权威 D . 起到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作用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 . 主张国家至上 B . 批判封建伦理 C . 反对西方民主 D . 传播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