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点题库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主要作用是

A . 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 B . 改变无病呻吟的文学状况 C . 动摇传统的意识形态 D . 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A . 自由平等 B . 民主科学 C . 物竞天择 D . 中体西用
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并认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

A . 梁启超 B . 陈独秀 C . 孙中山 D . 毛.泽东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当时,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是

A . 《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B . 《天演论》出版 C . 《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D . 《变法通议》被广泛传阅
日本福泽渝吉曾说:“汲取欧洲文明,必修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据此说法,中国近代最先向西方学习并开展的活动应该是( )

A . 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之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说明李大钊(  )

A . 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B . 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C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D . 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 . 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 . 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 . 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 . 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党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各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向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 . ①②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五四运动后,《共.产.党宣言》在 中国广泛传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某些契合点。近年来,关于《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 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素,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团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李大钊在1919年7月《每周评论》上发表的《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提出:“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合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就可以发现出来社会主义者共同一致规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协合、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就是把家族的精神推及于四海,推及于人类全体的生活的精神……”同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到:“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的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材料四: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 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1. (1) 材料一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概括指出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新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政策由此发生了怎样变化?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对大同思想有何新发展?为此李大钊所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活动?

  4.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成果?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前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甲午之役,兵破国削,朝野惟外国之坚甲利兵是羡,独康门诸贤,洞察积弱之原,为贵古贱今之政制学风所致,以时务知新主义,号召国中。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二 康君枉议辛亥,谓其致国粹之丧失,教化之陵夷,政治之窳败,国命之分亡,诋毁共和,提倡虚君共和。吾等愤然击之。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三 康氏支持洋务,甲午战后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力推变法,实为独主历史潮头之伟人。辛亥之后,坚持皇帝制度,有违历史大潮。就大时代而言,此两者皆为正常康君之左右,皆为人性之常态。 

——摘编自胡英时《论人的思想变迁的进步性与保守性》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陈独秀对康有为的两种态度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 . 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 . 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C . 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D . 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

  1.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含义,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

  2. (2)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作家都热衷于用现代精神对传统的人物形象重新解读,如鲁迅在白话小说《理水》里将大禹的形象从刻板的儒家圣人变为一个为民众艰苦奋斗而最终为陈腐的官僚集团同化的悲剧人物,《采薇》中把儒家经典中的义士伯夷叔齐塑造成在媚俗的社会里被剥夺了尊严的可怜人。这种经典重构的意义是(   )

A . 通过对经典的重构,传播现代精神 B . 对儒家圣人形象进行改造,以起到“打倒孔家店”的作用 C . 借助古代经典的影响力来宣传民主与科学 D . 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 (1) 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4—1914年间,中国各种报刊、杂志中对“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


人民统治

与君主制相反的制度

君主

1864年—1894年

12

323

10

1895年—1900年

149

640

7

1901年—1908年

391

1210

0

1909年—1914年

76

490

3

根据材料,任意提取两个阶段近代社会民主观念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练,说明理由充分,符合史实。)

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下列说法中最符合题意的是(    )
A . 陈独秀倡导使用新法 B . 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C . 陈独秀认为新法优于旧法 D . 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 孙中山借鉴英国“光荣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三民主义 C . “中体西用”论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 .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
A . 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B . 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 . 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D . 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
“他们自负是学习西方的启蒙运动,却把中国两千年的学术文化,当作一野蛮、一童蒙看。他们不肯真心学佛,只借仗释迎来骂孔子、老聃。”此处国学大师钱穆批评的是(    )
A . 洋务派单纯引进西学 B . 激进派否定传统文化 C . 革命派以启蒙者自居 D . 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事件

约1815—1835年

欧洲商业帝国向中国出口鸦片的价值增加了5倍

1840年

为了对付中国中断贸易,英国封锁中国的港口

1842—1844年

《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1850—1859年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860—1861年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19世纪50年代

2.5万中国人生活和工作在加利福尼亚

19世纪60—90年代

中国开展洋务运动

1870—1900年

世界工业产量增加4倍;世界造船业增加了2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77年

维多利亚女王接受印度女皇的称号

1878—1913年

欧洲帝国的总面积翻了一番,总人口从3亿增加到5.5亿

1894——1895年

日本打败中国并占领台湾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下)》整理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