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知识点题库

“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双百方针”主要针对

①艺术领域②政治领域③经济领域④学术领域

A . ①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 D . ②③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于

A . 20世纪50年代     B . 20世纪60年代 C . 20世纪70年代 D . “文革”后
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A . “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 . “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 . “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 .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 . 春天是指新中国的建立 B . 强调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C . 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 . 百花齐放能促进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受到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人口普查全国有6亿多人。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在“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通过调查研究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指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科研的后腿。

——摘编自杨建业《马寅初传》

材料二  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了“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北京大学校长和人大常委职务也被一撤到底,1979年光明日报发文认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1980年新《婚姻法》增加了马寅初二十多年前提出的“晚婚晚育”,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摘编自彭华《马寅初全传》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马寅初关于人口问题的主张,指出其提出的背景。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未80年代初对马寅初评价的变化及其原因。

1957年,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了“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的主张。该主张(    )

A . 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B . 符合当时经济建设客观需要 C . 认为人口再生产阻碍经济发展 D . 在实践中很快得到贯彻执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 .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 . 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周恩来的谈话(    )
A .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 .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 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下图是由丁聪、方成、华君武等老一代漫画家于1956年集体创作的《万象更新图》。画面中有名有姓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如:茅盾、老舍、周扬、巴金、冰心、赵树理等,在漫画的前面,有一首长达四页的“万象更新”解说诗,题目为《作家们掀起一个创作的高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作家杨沫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与这幅漫画创作时代背景不同 B . 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与这幅漫画创作背景相同 C . 这是一幅反映文艺工作者投身于火热生活贯彻“双百”方针的漫画 D . “双百”方针鼓舞下漫画所体现的这种蓬勃发展势头得到长期延续
中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60年里创作了多种三毛形象。对如表理解正确的是(    )

1935年

1946年

1947年

1958年

1977年

1978年

1985年

流浪儿童三毛形象

《三毛从军记》系列漫画

《三毛流浪记》漫画

《三毛流浪记》电影

《三毛学雷锋》系列漫画

《三毛爱科学》系列漫画

《三毛学法》系列漫画

A . 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 . 新中国一直坚持“双百”方针 C . 国民党发动了全民族抗战 D . 漫画促进中国民主政治进步
下图为中国电影局档案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市上映影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A . 欧美电影在中国已丧失了市场  B . 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影视艺术发展    C . 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 国产电影制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同旧社会比较起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生事物的成长条件,和过去根本不同了,好得多了。但是压抑新生力量,压抑合理的意见,仍然是常有的事。”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
A .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B . 有利于“双百方针”政策的实行 C .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D . 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新时期文艺经历了从80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到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从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到近年来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这表明新时期文艺(    )
A . 注重人文关怀 B . 强调历史理性 C . 重在现实批判 D . 借鉴先进理念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种反差表明(    )
A . 国产电影粗制滥造脱离现实 B . 香港电影艺术高雅贴近现实 C . “大跃进”运动全面深入人心 D . 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下列文艺作品不属于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的出色作品的是(    )
A . 《茶馆》 B . 《智取威虎山》 C . 《蔡文姬》 D . 《青春之歌》
对“双百”方针理解正确的是(    )
A . 是我们要坚持的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B . 这个方针一直被贯彻执行 C . 文革后立即被恢复 D . 主要是在理论界的方针
2014年10月15日,习.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坚持“双百”方针。有关“双百”方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B .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C . 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D . 建国后一直得到坚持贯彻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
A .   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 . 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 . 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D .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书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社会民众强烈需求 B . “双百”方针的提出 C .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 . “二为”方向的提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末民初,中国电影萌芽。在照做和模仿西方电影的同时,中国早期著名电影人郑正秋开始把中国传统的“载道”“教化”思想观念带入电影理论。中国电影应如何定位并确定发展方向,是具有先进理念的电影人普遍思考的问题。在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的讲义中,周剑云和汪煦昌明确提出“影戏之使命”有以下几点“赞美一国悠久的历史;表扬-国优美的文化;代表一国伟大的民性;宣扬一国高尚的风....”在他们看来,当时的中国人之所以“惧外”“媚外”,是因为所看到的电影尽是表现外国生活的美好,而表现中国人的则尽是些野蛮、腐败、卑鄙、龌龊内容。他们从电影人自身的使命出发,将电影视为重建中国文化自信的利器,要为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争得国际平等地位。

——摘编自李少白《中国电影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里,国家文化宣传部门引进外国影片857部,其中苏联电影

独占49%。20世纪6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建构具体表述为电影的“民族形式探索”,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维注入镜头语言和形式结构之中,因而产生了《林则徐》《林家铺子》《枯木逢春》《小兵张嘎》《早春二月》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此后,林年同总结出中国电影独特的“单镜头一蒙太奇美学”理论,这无疑打破了 世界电影长期存在的“长镜头”和“蒙太奇”理论界限,对世界电影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尹红《新中国电影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国电影理论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业的发展不同于近代电影之处并分析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