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知识点题库

图为某纪念馆馆藏文物,它纪念的是

A . 太原会战 B . 淞沪会战 C . 武汉会战 D . 七七事迹
《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歌词所反映的事件

A . 出现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 . 发生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C .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 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情况
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性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存在,反映了

A . 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B . 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 . 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D . 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作出了让步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总结报告中说:“这次二中全会,按其性质来说就是一次党的代表会议。”这表明这次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政治和历史地位。该会议

A . 第一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 . 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召开的最后一次党的全体代表大会 C . 正确的分析和预见了人民内部矛盾将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 是一次制定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会议
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消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  )

A . 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B . 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C . 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D . 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共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 . 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 . 推动国民大革命 C . 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 D .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①.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②.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③.平型关大捷

④.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在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写道:“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文件内容最能表明(    )
A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B . 阶级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 C .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
A . 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B . 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C . 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 D .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
二战时,当驻华美国空军和活动于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航空队战机受损或发生故障需要弃机时,跳伞的飞行员降落到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共领导下的抗日军队控制区都能迅速获得他们的营救。这种情况的主要影响是(    )
A . 宣传了中共抗战的决心 B . 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 C . 可得到英美盟国的支持 D . 促进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剧中突出展现了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颁布于1936年的是(    )
A . “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 . “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 . “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D . “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中国的近代化》:“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
A . 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 . 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 . 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D . 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始独立举行成吉思汗祭祀典礼,“日寇逞兵,为祸中国。不分蒙汉,如出一辙。……艰苦奋斗,共.产.党人。煌煌纲领,救国救民。”祭祀典礼还包括黄帝,延续数年,成为新的革命礼仪传统。举行祭祀典礼意在(    )
A .   增强领导革命的正统性 B . 调整新民主主义政策 C . 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 抨击国民党一党独裁
1937年《国民政府令》宣布,陈独秀“爱国情殷,深自悔悟,似宜宥其既往,借策将来。故依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68条,将其有期徒刑8年减为3年”。已入狱3年的前中共领袖因此获释。这件事(    )
A .   得益于社会各方人士积极营救 B . 归因于陈独秀狱中省悟深刻 C . 表明国民政府共赴国难的姿态 D . 表明国共两党之间尽释前嫌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施政纲领》规定,在边区的民意机关和政府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在政权工作中,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倾听他们的意见,遇事共同商量,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根据“三三制原则”成立的根据地政权属于(   )
A .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峙的全国性政权 B . 国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政权 C . 苏联领导下的工农民主联合政权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民主联合政权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这首《松花江上》反映的历史事件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七七事变 C . 八一三事变 D . 西安事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挺立潮头,最终夺取革命胜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西江月·收起义》

材料二: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战端初启时,日本统治阶层认为只消一个月日军便可“凯旋班师”,但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直接推动,中国出现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并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使日本法西斯企图迅速征服中国的狂妄野心彻底破产了。

——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经过了东北的辽沈战役、华东的淮海战役、华北的平津战役,国民党反动派剩下的最大的军队就是放在长江以南的这一战线上,他们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有组织的军队了。

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

——摘编自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霹雳一声暴动”指的是什么事件?之后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2. (2) 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推动者及其作用。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所提及重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
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
A . 《论持久战》 B .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C . 《论联合政府》 D .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人自古就有所谓“下南洋”,即移民东南亚的历史,根据其动力和规模,可分为四次大潮。第一次大规模移民东南的浪潮,始于17世纪以后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的殖民开发。第二个高潮,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大规模工人出国,也即臭名昭著的华工贸易。20世纪初以后,中国人移民东南亚掀起第三次高潮,其直接动力是东南亚的经济繁荣。西方宗主国的工业革命所带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陆续波及其东南亚的殖民地。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中国改革开放前,移民东南亚工程中断。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及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国人重启移民东南亚热潮。

——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材料二:辛亥革命以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随着中国本土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强烈,这种民族 主义的核心是对中国的全面认同。随着中日矛盾的逐渐激化,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升华为爱国主义,对中国的认同不但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而且具体表现为对中国政府的认同。南洋华侨、尤其是第一代华侨的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是在宗族、家乡意识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直接威胁到华侨的经济利益,也激发了南洋华侨同仇敌忾,又由于20年代以来侨教和宣传极力灌输民族主义意识,在中日对抗加剧时,以山东筹赈大会为契机,广大南洋华侨终于聚集在爱国主义旗下,在其领袖陈嘉庚的率领下积极投身于祖国的抗日活动中。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在陈嘉庚的号召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组成抗日统一战线。

——编自庄国土《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洋华侨形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