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知识点题库

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

A . 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B . 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 . 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D . 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

以下是某位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的图片,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邓世昌              刘永福              张自忠

A . 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 B . 近代中国的制度革新 C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 .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水湘水,又成离别。绝缴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 . 1912-1919年 B . 1920-1926年 C . 1927-1936年 D . 1937-1945年
某校学生就“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展开探究,以下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作用 B . 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D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下表是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攻防数据,材料最能说明( )

进攻比率

武汉会战前

日方

百分之九十四

中方

百分之六

武汉会战后至1939年

日方

百分之五十六

中方

百分之四十四

日军每日前进公里数

武汉会战前

四十公里

1939年底

二百公尺

1940年底

不进反退








A . 日本速战速决的失败 B . 日本攻占中国大片国土 C . 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 D . 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团结问题,在整个抗战时期,主要反映在如何对待“统一”问题上,这一点,中间党派在抗战期间表现出不同的认识。抗战初期,不仅社会一般舆论认为决心抗战的蒋介石“今天是代表全军全民,代表一切党派”,就连“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也提出“完全信赖政府”,“一切军队属于国家,统一指挥,统一编制”,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治、经济、军事腐败不堪。相反,共.产.党在坚持敌后抗战中迅速壮大。直到此时,第三种力量才仿佛醒悟到,原来“统一”并不是只能统一于国民党政权之下,而应是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在内的全国各抗日力量的大统一。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中共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建议才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响应。 ──摘编自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间党派在“统一”问题上认识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被用作电视剧《大刀》的主题曲,该剧以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军队的长城抗战。该军队是(    )

A . 国民革命军 B . 八路军 C . 中国工农红军 D . 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3年1月11日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定(  )
A . 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积极性 B . 彻底废除了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 C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 . 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B . 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不可完全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 C . 口述历史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没有可信度 D . 口述历史的可信度主要依据口述者的诚信度而定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回溯抗日战争的历史,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这一开端的确立是因为当时(    )
A . 日本展开全面侵华 B . 中日之间正式宣战 C . 局部抗日战争打响 D . 国共实现合作抗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②中国战区牵制日本主要兵力

③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正面战场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假如你们同我们的统一战线,你们我们同全国各党各派各界的统一战线,一旦宣告成功的话,那么你们我们及全国人就有权利高呼:让那些汉奸卖国贼以及一切无气节的奴才们,在日本帝国主义暴力前面高喊‘中国无力抗日’吧!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子孙是誓不投降,誓不屈服的!”材料中“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    )
A .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 . 《抗战自卫声明书》的发表 C . 《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 D . 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他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 (2) 材料二中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1940年7月,毛.泽东斩钉被铁地指出:“只有抗战到底,才能团结到底,也只有团结到底,才能抗战到底。”毛.泽东意在强调(   )
A . 维护发展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B . 抗战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C . 抗战胜利能增强民族自尊心 D . 正义战争定能得到国际援助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三三制”在抗日根据地的全面推行
A . 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B . 突出了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 C . 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支持 D . 推动了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他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二十六年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实现 B . 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 . 中华民国的建立 D .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1933年,日本向中国东北进行移民,移民低价在中国购买土地并进行垦荒。1936年日本军部又提出20年内向伪满洲国移民百万户的计划,并对移民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日本移民的根本目的是(   )
A .   扩大对华侵略战争 B . 输出国内过剩人口 C . 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D . 长期殖民东北地区
日本学者叫嚣称侵略中国是在造福中国,日本试图掩盖其侵略性质的真相,显然只会引起更大的愤怒,以下是其残害中国人民的证据有(    )

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在旅顺进行了旅顺大屠杀

②南京大屠杀,屠杀无辜百姓30万

③惨无人道的731部队

④活体实验和细菌战,毒气战

⑤进行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

⑥中共日籍党员佐藤猛夫救治八路军伤员

A . ①②⑥ B . ②④⑥ C . ③⑤⑥ D . ③④⑤
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高校分布情况,对该图信息解读最合理的是( )

A . 经济与文教发展步调一致 B . 抗战胜利的精神基础得以奠定 C . 人才培养适应工业化需求 D . 教育发展取决于地区开放程度
下表所示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统计(单位: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这一结构(   )
县别 庆阳 合水 镇原 清涧 绥德
机关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党派 共.产.党 23 3 20 3 20 3 54 7 54 5
国民党 17 3 14 3 17 33 3 50 7
无党派 24 3 27 5 12 6 67 1 102 1
A . 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 B . 适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C .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 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