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题库

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应映出《时代》周刊

A . 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 . 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 . 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 . 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下列史实能证明毛.泽东这一观点的有
①淞沪会战        ②台儿庄战役       ③百团大战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③④
历史地图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

A . 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为民族矛盾 B . 中共军队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C . 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对抗到走向合作 D . 根据地主要分布区域由东南到西北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称赞的军事行动(    )

A .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 B . 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C .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D .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
美国记者斯坦因在《红色中国的挑战》写道:“第一,这里没有厌战情绪,只有开路先锋者的社会的坚持的战斗热情;第二,不依赖外来援助;……第四,延安的领袖了解国民党和国民党区域的情形,似乎比重庆了解延安及其区域要多。”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文写于(    )
A . 北伐战争时期 B . 十年内战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初期,在武汉会战中,日军主力第十师团步兵第十联队的《战斗详报》记载:“遭到中国军的顽强抵抗,曾有一度陷入焦虑时期……中央部也无增援的余力。至10月11日才勉强由华北方面军派骑兵第4旅团前往增援”。这表明(  )
A . 中共军队抗战意志顽强 B . 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C . 敌后战场地位和作用有限 D . 正面战场的抵抗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
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  )
A . 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B . 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C . 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 D . 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
A . 台儿庄战役 B . 淞沪会战 C . 平型关大捷 D . 百团大战
1939年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抗战到底之“底”就是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引起东北爱国人士的强烈抵制。在社会各界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委托陈诚做出妥协,“最低限度要恢复九一八以前状态,最低限度要恢复中国领土主权之完整”。上述材料说明(  )
A . 蒋介石政府企图放弃对日抵抗 B . 全国人民力求抗战的全面胜利 C . 东北人民极力反对蒋介石政府 D . 全国抗战形势处于危险的边缘
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
A .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B . 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 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 . 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据《华北治安战》记载,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情报记录写道:“可以断定,今后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1939年他们认定:“中共势力对华北治安的肃正工作,是最强硬的敌人。为此,应加紧收集情报,确立排除中共势力的对策,实为当务之急。”这反映出当时(   )
A . 华北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 B . 日军将主力转向华北地区 C . 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D .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1942年,罗斯福认为中国“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5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据材料可知(   )
A . 抗战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 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成功阻止了日军攻势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D .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朱自清先生在《这一天》一文中曾激情洋溢地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来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是(    )
A . 鸦片战争 B . 辛亥革命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
从如图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 .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 国民党军队一直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D . 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抗战比较积极
二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美、英、苏、中、澳、加、法等,经过中国法官(梅汝墩)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 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 B . 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 C . 西方大国之间矛盾重重 D . 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军队此战拖住日军主力近5个月,推迟了日军向武汉的进攻,为中国政府机构、工厂企业等的西迁赢得了时间,并且粉碎了日军企图聚歼中国军队主力数十万于鲁南苏北地区的计划,为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此战(   )
A .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B . 体现了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C . 显示了敌后战场的伟大力量 D . 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蒋介石曾谈到,淞沪和太原战况不利,原非意外,而是为我方所预期的,“军事上最要之点,不但胜利要有预定计划,即挫折亦要有预定的打算”。蒋介石意在说明,淞沪和太原会战 (     )
A . 为持久抗战赢得了时间 B . 挫败日本速灭中国的计划 C . 从侧面支持了徐州会战 D .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众志成城,扬长避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下图所示是抗战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其中“甲”是(   )

图片_x0020_100002

A . 平型关 B . 枣宜 C . 百团大战 D . 台儿庄
图3、图4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   )

图3

图4

A . 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 C . 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D . 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下图为莫斯科保卫战后中国抗日根据地印制的海报,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苏联送给希特勒的礼物

A . 宣传工作动摇了日本的军心 B . 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C . 中苏两国结成友好同盟关系 D . 反法西斯符合各国民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