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题库

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说:“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 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B . 承认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 C . 制定了动员全民族力量抗日的全面抗战路线 D .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

A .   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B . 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C . 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 . 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1931年《宪法大纲》把军阀、地主、官僚、豪绅、资本家、富农列为剥削者取消他们的参政权力和政治自由。1935年瓦窑堡会议把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阶级构成的一部分而给予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转变(    )

A . 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 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 . 反映出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D . 说明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变化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提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但在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这反映了蒋介石(    )

A . 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B . 假和平,真抗日 C . 一面交涉,一面抵抗 D . 出卖主权,妥协投降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
A . 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 .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 . 国共两党均开展敌后抗战 D . 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1940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1943年3月蒋介石在重庆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提出“国民党是抗战建国、民主复兴的力量和希望”,“只有国民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救中国”,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 . 国民党打算战后还政于民、实行民主 B . 国共两党在为迎接抗战的胜利共同做准备 C . 国民党与共.产.党继续合作抗日建国 D . 国共两党在为战后建国做理论准备和竞争
1944年11月,美国《皇冠》杂志说:“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缅北战役表现出中国军队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是世界上任何军队都望尘莫及的。”材料中的“缅北战役”( )
A . 重新打通了西南的国际交通线 B .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 .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D . 使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原因有(    )

①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之一

②抗战胜利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③抗战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抗战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八路军干部刘荣曾在日记中写道:“时年秋,发生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才知道还有东洋鬼子,侵占咱们东北三省,先生说‘……你们好好读书,长大了好救咱们的国家’.我就很努力地学习,每学期考试成绩都是第一名。”这可以佐证当时(   )
A .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融合 B . 抗日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启蒙 C . 抗战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D .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成效明显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就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同美英进行了交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进程。1942年10月,美英政府同时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同中国缔结新约。经过谈判,1943年1月,国民政府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与美英签订新约。两个条约都规定,现行中国与美英的条约中,凡授权美英政府或其代表管辖其在华人民之一切条款,均予撤销作废;交还北平使馆界的行政与管理权;终止美英在上海、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交还天津、广州英租界;撤销美英军舰驶入中国领水之特权,撤销美英船舶在中国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英国放弃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随后,国民政府发文,称新约的签订使中国取得了与各国“并驾齐驱”的“完全独立平等自由的地位”。

——据王绳祖《国际关系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英与中国签订新约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与美英签订新约的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所组成。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抗战史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正面战场的研究较少,评价也欠客观。这种现象近年来有很大改变。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这反映出(    )
A . 历史研究趋向客观性 B . 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 . 抗日战争研究为热点问题 D . 史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锁国、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侧,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国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刚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各民族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组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材料三: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1. (1)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三次战争的名称及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并指出中国发生了哪些“连锁反应”?
  2. (2)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民国初年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要求: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这说明抗日战争(  )
A .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 . 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 .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D . 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二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美、英、苏、中、澳、加、法等,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 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 B . 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 C . 西方大国之间矛盾重重 D . 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
“一衣带水”这一成语长期用于形容地域相近的两国。某校开设了“一衣带水”校本课,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自定主题、搜集材料。下列四组材料与主题对应无误的是 (   )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下表为1938~1943年陕甘宁边区棉布生产比较表(单位:匹)。据此可知,陕甘宁边区(   )

年份

公营工厂

合作工厂

私营工厂

家庭生产

合计

产量

百分比

产量

百分比

产量

百分比

产量

百分比

1938

125

1.8

1620

219

5625

76.3

7370

1939

1429

8.8

400

2.5

5690

34.9

8750

53.8

16269

1940

14740

45.2

850

2.6

4500

13.8

12500

38.4

32590

1941

18750

40.5

4600

9.9

8460

18.3

14500

31.3

46310

1942

14656

32.3

4500

9.9

12000

26.5

14185

31.3

45341

1943

32968

32.6

6000

5.8

19630

18.8

45700

42.8

104298

A . 实现丰衣足食的生产目标 B . 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C . 对私有制的改造成效显著 D . 打破了内外敌人的经济封锁
延安根据地政府规定,小学体育课所占课时比例仅次于语文课,体育课有队列、军操、野外露营、行军、紧急集合等训练内容。在中学或高等学校中,均开设有相关的体育课与军训课程。这(    )
A . 说明了苏联体育思想影响巨大 B . 建立了完备的根据地教育体系 C . 体现了体育教育的时代特色 D . 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第二是为农民的,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毛.泽东的这段论述(    )
A . 致力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 . 为夺取中心城市提供基础 C . 契合新民主主义理论要义 D . 在建国后被长期有效地执行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其影响是(   )
A . 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B . 使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C .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D . 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 .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权 B . 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 . 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 . 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