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题库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是在参加哪次会战中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的?

A . 淞沪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徐州会战 D . 枣宜会战

下图是一幅美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漫画,标题为《一块一块》。它反映了

A . 美国操纵日本控制中国的意图 B . 日本占领中国的意图 C . 美日联合共同侵略中国的意图 D . 中国被列强共同瓜分的局势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 .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 .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 .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
A . 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 . 卢沟桥事变爆发 C . 淞沪会战的最新战况 D . 日本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间,共有4次大规模会战,每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在33个军以上。而1939年到1943年的五年间,会战仅12次,平均每年2.6次,参战的军事力量在19个军以下。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 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B . 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减少 C . 日军对华军事战略调整 D . 正面战场无法抵御日军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徒雷登,原名JohnLeightonStuart,直译是约翰·雷登·斯图尔特。1876年,生于中国杭州。1918年,他受美国教会指派,筹建燕京大学(后并入北大),并任该校校长达20年,在中国近代史有重要影响,以下是其年谱重要节选:

1933年,受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听取他对中国时局的意见。1940年,司徒雷登不幸坠马受伤,毛.泽东亲自发电慰问。1946年,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同年,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周恩来曾当面称赞其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1949年4月,他没有随国民政府南下广州,而是留在南京试图与中共接触。8月,毛.泽东发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司徒雷登受到毛.泽东的猛烈批判与嘲讽,不得不悄然离开中国返回美国,随即退休。不久在美去世。20世纪八十年代,应其遗愿及其后人的多次申请,中央政府批准司徒雷登骨灰归葬燕园,但北大教师联名反对,作罢。2008年,司徒雷登骨灰归葬杭州,几乎没有遇到阻力。

  1. (1) 结合材料,归纳1940年到1949年,中共对司徒雷登的评价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 (2) 结合材料,分析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到2008年司徒雷登归葬中国两次不同结果的原因。
如图是抗日战争期间一次战役的局部示意图,对该战役成果描述正确的是(   )

A .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 . 歼敌4万多人,震惊中外 C . 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 . 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表

战场名称

时间小计

欧洲战场

4年8个月零8天

苏德战场

3年10个月零17天

太平洋战场

3年8个月零26天

中国战场

13年11个月零16天

苏联对日作战

25天

A . 太平洋战场战事结束最早 B . 苏联对日作战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C .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D . 美国没有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这场战役是指(   )
A . 淞沪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徐州会战 D . 百团大战
1936-193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士联合开展了一场新启蒙运动,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等口号。这说明(   )
A . 民族危机促进文化自觉自信 B . 儒学是抗战时期的精神寄托 C .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紧密结合 D . 民主和科学是首要追求目标
部分抗战歌曲创作时间表
创作时间抗战歌曲
1931~1935年《抗战歌》《义勇军进行曲》
1935~1937年《松花江上》《离家》《上前线》(“流亡三部曲”)
1937~1945年《大刀进行曲》《长城谣》《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等

据上表,这些抗战歌曲的创作旨在(   )

A . 宣扬民族英雄的事迹 B . 激发民族抗战的意志 C . 宣传中共的抗日方针 D . 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
193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国营工业三年计划”,计划三年内在西部地区投资建设钢铁、机械、化学、燃料、电力等工矿项目。它以国家政权力量和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各部门和各产业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各个环节。该措施(   )
A . 结束了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 B . 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 C .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D . 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
如图为某期期刊封面图,这可用于说明 (    )

A . 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B . 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 C . 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D . 日本法西斯侵略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如表为毛.泽东部分文章摘要,这反映出毛.泽东(    )

文章

摘要

《关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号召》(1939年)

对大多数人有益处的,叫做仁;对大多数人利益有关的事情处理得当,叫义

《愚公移山》(1945年)

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A . 通过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思想 B . 借助中国智慧阐释革命大义 C . 强调了传承优秀文化的意义 D . 注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这是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纲领性文件, 是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政治和其他方针政策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依据和准则。它明确规定:“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这一纲领(   )
A . 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保障 B .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C . 有利于调动各个阶层的抗日积极性 D . 彻底消除了国内的阶级压迫和剥削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选举权的规定。以下理解正确的(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凡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群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种族宗教,皆为苏维埃共和国公民;16岁以上者均享有苏维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除外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16周岁(后改为18周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之区别,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卖国贼除外

①党的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②扩大了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

③政权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④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A . B . ①②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决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但沿用原宪法草案,遭到中共、民盟和一些社会贤达的坚决反对,并提出将“中华民国国体为三民主义共和国”改为“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这场争论的实质是(   )
A . 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制 B .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 C . 是否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D . 民主与专制独裁的较量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43年,蒋介石曾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2015年,习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一句“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抗战(   )
A . 胜利的结果引领了中国政局的走向 B . 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全民族的抗战 C . 逐渐消除了各党派之间固有的矛盾 D . 激发的民主精神超越了时代的限制
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等20万人协同作战,在山西忻口抗击7万日军,首创歼敌逾万的纪录。忻口战役反映了(   )
A . 中日两国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C .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 持久抗战方针产生了积极效果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
A . 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 . 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 . 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 . 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