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知识点题库

有位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 . 金田起义 B . 《天朝田亩制度》 C . 定都天京 D . 《资政新篇》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反映了

A . 农民阶级与外国反动势力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B . 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C . 西方列强与中国政府的矛盾尖锐 D .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 . 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 .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D .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 . 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C .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D .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
A . 金田起义 B . 天京事变 C . 定都天京 D . 永安建制
鸦片战争后,广大农民揭竿而起,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太平世界和人间天国。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评述正确的是(     )

①其爆发是因为鸦片战争后广西天灾人祸接连不断

②《天朝田亩制度》是其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③运动中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④其结果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的原因。并分析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和《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

  3. (3) 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 . 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 .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 . 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 .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1938年4月,国民党将领下达训令:“因为日军在山东省南部中部及江南地区再三惨败,……日军不顾将来的利害,企图急遽整理补充河北、山西、山东、江南战线疲惫兵力,并尽力谋求挽回山东省南部的颓势。因此我国忠勇战士,应深深认识敌军目前正在困境中,全军须协力一致完成其任务,以求最大的战果,为民族独立及抗战大使命尽全力。”该训令的背景是(    )

A . 日军在华北战场陷入进退两难境地 B . 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日军 C . 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D . 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太平天国时的南方民谣唱到:“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  )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

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 

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 D . ②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古代汉语与近代汉语外来词,提取一项有关汉语中外来词引入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  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属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

材料二

第十四条  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二十一条  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三十条  立法以人民选举之议员,组织立法院行之。

第三十一条  立法院之职权如下:九、对于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以总议员且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议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提起弹劾之诉讼于大理院。

第三十九条  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三年五月一日公布)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中华民国约法》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法律文件对中国社会发展各自产生的影响。

某学者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时说:“共和政体是外国的、空洞的仿制品,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土壤中毫无根基。”该学者的认识是基于(    )

A . 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农民阶级 B . 专制主义仍深深植根于绝大部分国民的头脑中 C . 袁世凯篡夺了资产阶级政权 D . 中国封建伦理道德与辛亥革命的目标格格不人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    )

A . 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 B . 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 C . 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 D . 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从下面两幅图片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可以提取的历史信息是(    )

A . 林永升领导黄海海战 B . 林则徐领导鸦片战争 C .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 D . 曾国藩领导洋务运动
下列选项属于辛亥革命意义的是(    )
A .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C .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 . 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1914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
A . 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B . 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C . 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D . 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1911年11月,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各国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该材料说明(  )
A . 各国对清廷已普遍失望 B . 列强已选中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 C . 列强同情理解中国革命 D . 革命已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875年“马嘉理”事件和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处理和规定当中,郭嵩焘因时事需要出使英国,成为晚清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先人一步,根据自身的认识,用“本末观”实现了对“体用观”的超越。他说“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

郭嵩焘上奏《新加坡设立领事片》以“保护商民,与国政相经纬”,从而做到“官商之意常亲”,于是就有了中国在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新加坡领事馆。郭嵩焘对“夷夏观”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和认识,主张应该主动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郭嵩焘在得知英国将向喀什噶尔派驻大臣以保全阿古柏政权时,对英国政府提出了严肃抗议,并要求英国政府撤回使臣。在郭嵩焘使英前后,时人尤其是洋务派对西洋文明的认识,还停留在坚船利炮的层面上。而郭嵩焘则不然,他着重去把握西方文化和科学的精神实质。

——摘编自刘平《郭嵩焘出使英国述评》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6年郭嵩焘成为晚清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郭嵩焘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