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 .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

A . 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反割台斗争 C . 《马关条约》——黄海海战 D . 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材料中他认为辛亥革命

A .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937年8月9日《申报》的文艺副刊《春秋》刊登了一则重要启示,宣布“本刊从今天起,转变以往作风,重新订正取材范围:如何摧毁万恶的侵略者?如何激发前方的战士?如何唤醒后方的民众?如何达到我们的最后胜利?”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A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团结抗战 B . 报刊在社会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 . 《春秋》的宣传立场是抗日救国 D . 《春秋》是共.产.党主办的报刊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 . 兴中会 B . 中国同盟会 C . 中国国民党 D . 光复会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 . 国名 B . 国民权利 C . 政体 D . 社会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辙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陈独秀《在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年2月)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张。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

  2. (2) 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看法在当时出现的思想因素。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 .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  )

A .  未能联系广大民众 B . 由部分团体发动参加 C . 推翻了封建帝制 D . 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19世纪40年代,广西都安、隆山、那马等地纱纸制造业非常兴盛,销路极广,“时洋纸尚鲜输人内地”,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 当地生产的“纱纸”比“洋纸”的质量好 B . 当地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C . 当地尚未开埠通商 D . 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
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

A . 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 . 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D . 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2年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    )
A . 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B . 专制统治的结束 C . 封建统治的结束 D . 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 . 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 . 倡导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C . 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D . 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重读中国近代史>中说:“(领导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描述最有可能是针对(  )
A . 鸦片战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辛亥革命
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
A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鸦片战争 D . 甲午中日战争
有观点认为,“农民战争从来只是一种改朝换代的工具,太平天国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但已萌发了一些新苗……”。下列与之结论最为相符的是(    )
A . 1851年金田起义 B .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 1856年定都天京 D . 1859年《资政新篇》的出台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取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太平天国(   )
A . 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B .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 . 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D . 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近代以来列强通过战争不断攫取中国特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1. (1) 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鸦片战争后,清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又陆续成立。这反映出(  )
A . 清帝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加强 B . 清廷开始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 . 清廷官僚体系的现代化趋势 D . 清政府主动为融入世界做出努力
孙中山认为共和体制可以让夙著声望的英雄,都能分占一部之长,从而消除如历代中国“地方豪杰”的“野蛮割据之纷扰”的现象。这表明孙中山(   )
A . 认为实施民权主义有其可能 B . 意识到割据阻碍共和国建立 C . 找到了实现国家统一的良策 D . 没有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