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知识点题库

1911年11月2日《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据此可知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是

A . 能够调和矛盾,建立君主立宪 B . 可以挽救危亡,实现民主共和 C . 可以取悦外国,获得支持协助 D . 能够打击满族,消除满汉矛盾
林彪指挥一一五师取得的抗战以来首次大捷是在(  )

A . 武汉会战 B . 平型关大捷 C . 台儿庄大捷 D . 淞沪会战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迁《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 . 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 . 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 . 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 . 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倡奖励技术发明、实行专利制度的是在哪一历史时期的哪一阶级阶(级)层的代表人物

A . 鸦片战争期间地主阶级抵抗派 B . 太平天国期间农民阶级领袖人物 C . 维新变法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 D . 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
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其中第二次革命是指

A .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 . 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C .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 D . 中华民国成立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 . 八国联军发动侵略战争 B . 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 . 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 D . 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张海鹏先生在《20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中认为:“新政的某些措施已经触动了清朝统治的根本,如在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在中央设资政皖,在各省设咨议局,扩大了民众表达。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上述材料表明(  )

A . 辛亥革命前君主专制已经不存在 B .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 C . “新政”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D . “新政”确立了民主政治
日本《东史郎日记》记载:“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该段史料可作为证明“南京大屠杀”确有其事的

A . 直接证据 B . 间接证据 C . 口述史料 D . 实物材料
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预备立宪时期 D . 中华民国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太吏之泄泄(闲缺)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 . 自然灾害频繁 B . 社会治安混乱 C . 土地兼并严重 D . 官吏贪暴腐败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

A .   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 . 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 . 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 . 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有学者认为:如果排除革命史观的需要,太平天国除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实现改朝换代以外,它不可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他们的使命就是破坏和与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社会改革方案 B . 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 C . 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 D . 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
梁启超曾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

A . 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B . 推翻了封建帝制 C .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 . 实现了民族独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些传统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20世纪初,出现了元旦(元月1日)、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等。节庆日变化印证了(    )

①近代中国发生社会转型

②国家政治体制出现更替

③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④民权平等主张得以实现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③④
近代以来,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
A . 鸦片战争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
A .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 . 与美国完全一样的政治制度 C . 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 确定了国民的权利与自由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 .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 具有空想性与进步性 C . 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D . 政权日益趋于封建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辛亥革命的纪念。除了1951年、1971年特殊的原因外,每逢辛亥革命十年纪念,党和国家都要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人民日报》不失时机地发表一系列纪念社论:

时间

社论标题

1961年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1981年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1991年

《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2001年

《发扬辛亥革命精神——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2011年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摘编自《张海鹏:百年辛亥的回顾、追思与展望》等

材料二:辛亥革命本质上就是一场在特殊有利条件下偶然成功的排满民族主义革命。它摧毁了已经走向了开明专制化的清王朝,却无法建立有效地整合社会的新体制。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用严复的话来说,是“旧者己亡,新者未立,伥伥无归”的社会脱序时代。此后的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直到北洋军阀混战,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临时约法体系。这样的制度安排,就只能让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南北分裂与碎片化。中国从此陷入持续数十年的“弱国家”状态。

——摘编自萧功秦《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多灾多难时代的开端》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后党和国家重视纪念辛亥革命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萧功秦关于辛亥革命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二提出的观点加以论证并形成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20字左右)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语出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的主要活动是(    )
A . 领导黑旗军,在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B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 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以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十九条(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五十二条: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1) 材料一最可能出自战国时期哪家思想流派?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该派别的主要主张,并分析该流派思想的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原则、政治体制的原则和政府组织形式。并概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