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知识点题库

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

A . 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B . 触及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 . 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孙中山说:“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下列事件符合孙中山的“政权”思想的是(  )

A . 成立同盟会 B . 建立湖北军政府 C . 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D .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内乱毁梦”是因为(   )

A . 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B . 曾国藩率军镇压 C . 发生了天京变乱 D . 清政府“借师助剿”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论,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学说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
③体现了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 ④规定了总统制政体 ⑤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A . ①③⑤ B . ①③④⑤ C . ①②④⑤ D . ①②③⑤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 . 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B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D . 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的转变
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四   1919年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学生获释。6月23日,徐世昌总统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签字。6月28日,原定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大事记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 (2) 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4.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的理解。

  5.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与妥协的认识。

鸦片战争后,广大农民揭竿而起,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太平世界和人间天国。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评述正确的是(     )

①其爆发是因为鸦片战争后广西天灾人祸接连不断

②《天朝田亩制度》是其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③运动中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④其结果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被后人誉为“旧邦改造”,其史实依据是(     )

A .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 清朝统治被推翻 C . 中华民国成立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B . 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方案 C . 两者在经济纲领上是互相矛盾的    D . 两者都反映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 . 甲午战争爆发 B . 中华民国建立 C . 抗日战争爆发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者马海珍在《袁世凯的时代困境》中记述:“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新军发挥实力,先后参加湖南、陕西、江西、云南等十余省市的独立起义……在独立的各省中,许多新军将领出任各省都督。”这些“都督”(   )

A . 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   B . 推动了革命后全国政治秩序的稳定 C . 埋下了民国初年军阀割据隐患     D . 提供了袁世凯掌权可以利用的势力

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示意图。这次战役是(  )

A . 徐州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淞沪会战 D . 百团大战
1937年,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回忆:“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于此中复自画为某省某县人,有何意义?”据此可知,任鸿隽(    )

A . 较之先辈乡土观念较轻 B . 有“中国”观念无乡土意识 C . 志在抗日无暇顾及乡土 D . 认为省县户籍管理没有意义
《醒睡录》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这里记载的军事行动是(   )

A . 英军割占香港岛 B .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C . 太平军进行北伐 D .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高等师范演讲。他说:“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该讲话说明孙中山(    )

A . 反对封建土地制度 B . 认识到农民受剥削的根源 C . 要求平分地主土地 D . 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歧异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势”指的是(    )

A . 民主政治实现和经济发展迅速 B . 政治混乱无序和思想自由发展 C . 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 D . 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
某班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如下。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A . 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 . 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 . 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 . 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有学者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 地位。”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 . 新文化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洋务运动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 B .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 .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 . 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1911年5月,川汉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致信副手颜德庆说:“邮传部正在收回所有的铁路干线。是善是恶,终将有报。”6月,又写道:“四川铁路的未来,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人将予接管,我想我们必须另谋他职了。”这表明詹天佑(    )
A . 支持通过革命方式争夺路权 B . 关注中国铁路权益的得失 C . 希望借助外国势力来压制清廷 D . 担心路权变动引发政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