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知识点题库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 .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 .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 . 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 . 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徐州李长官李宗仁并转所属各司令、各军团长、各军、师长: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庄胜利足为表征。……本委员长决本信赏必罚用达民族复兴之目的。望各勉之。”材料表示蒋介石认识到

A . 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B . 采用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式 C . 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D . 开辟敌后战场为抗战主战场
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清末“新政”的推行 B .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 .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
1875年法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曾经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宣布的意义在于(  )

A . 保障了平民竞选总统的权利 B . 彻底清除了法国的家族势力 C . 恢复了等级制度 D . 堵塞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讧)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 .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可避免 B . 洪秀全已腐化变质 C . 农民阶级本身具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D .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说明

A . 抗日战争即将爆发 B . 国民政府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 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前景是乐观的 D . 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战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的时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3月17日)

请回答:

  1. (1) 为什么会出现“华北危急!平津危机!”?面对危机,1935年中共领导北平学生掀起的爱国运动是什么? 

  2. (2) 937年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大事变”?这场事变标志着什么? 

  3. (3) 为了联合抗战,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联盟叫什么?按照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领导的军队改编后叫什么? 

  4. (4) 请谈谈抗日战争的国际和国内意义意义。

蒋介石在1938年底的一次讲话中特别强调:“以四川为最后根据地,北固陕西,南控湘、黔、贵诸省,稳扎稳打……如此,日本则一定多行不义必自毙”。蒋介石的讲话可以反映(    )

①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

②没有四川,抗战一定失败

③四川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④四川在八年抗战中牺牲了大量壮士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①② D . ②④
有关《资政新篇》理解错误的是(    )

A . 太平天国后期所颁布的 B . 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 C . 主张向西方学习 D . 表达了农民阶级的理想与追求
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资政新篇》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 《钦定宪法大纲》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握手、鞠躬礼,大街上还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的称呼,这不能表明(    )
A .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化为行动 B . 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断加剧 C .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 D . 重大历史事件是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
史学家认为:“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
A . 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B . 提出《资政新篇》 C . 创立拜上帝教 D . 永安封王建制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其突出体现了(    )
A . 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B . 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C .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D .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天朝田亩制度》直接反映了中国农民的(    )
A . 基督教思想 B . 大同思想 C . 平均主义思想 D . 民主思想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    )
A . 总统 B . 议会 C . 内阁 D . 全体国民
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这种转变说明(    )
A . 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 B . 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 . 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 . 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太平天国对旧的文风加以改革,要求“要实叙其事”,“语文确凿”;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的朴实通俗的新文风。太平天国这一做法(    )
A . 希望获得儒生的政治支持 B . 实为提倡白话文的先声 C . 仍然采用森严的等级制度 D . 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文化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③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

④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

A . ①③②④ B . ④①③② C . ④①②③ D . ①④③②
政治妥协是高明的政治智慧,在近代民主宪政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深刻的妥协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根据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二: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

——摘编自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斥了哪些主要矛盾?最终又通过哪些方式实现了妥协?
  2. (2) 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并简要分析“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学者李禹阶在文章中曾谈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形成的新起点,是一次将王朝国家和以‘夷夏之别’为标志的古代民族向近代世界主权国家和近代民族转化的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A . 推动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 . 完成了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的转变 C .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D . 有力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