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题库

1972年3月1日,美国《太阳报》载:“由于在访问结束时发表了公报,尼克松和中国领导人似乎完成了这种不可能的事。”对这一评论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 . 评论针对的是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北京签署联合公报 B . 访问结束时发表的公报宣告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C . “不可能的事”指中美两国关系由敌对开始走向合作 D .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 . 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B . 中印由此结成了同盟关系 C . 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 . “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 . 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 B . 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 C .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 D .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
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时,提出亚非国家间“求同存异”的方针,“异”是指(  )

A . 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干涉和侵略 B . 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 C .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 D . 互帮互助,发展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
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前(   )

A .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B . 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C . 闭关锁国,社会发展缓慢 D . 中国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落后
《人民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    )

A . 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 B .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 . 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一  下面是一些有关朝鲜战争起因的网上评论资料:

朝鲜战争爆发是半岛上两股力量为了统一的理想,失去控制而相撞的结果,单纯谈论谁是侵略者是不能理解当时的情势的。

  美国与中国就象两只狮子互相警惕地打量着对方,越来越浓的冷战气氛又让这种关系更加雪上加霜,两只充满敌意的狮子不得不凭借对方气息来判断对方的来意,只要任何一方发动攻击,另一方必然针锋相对。

  在朝鲜战场局势尚混乱不堪之时,美国即大规模介入朝战,并宣布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其反应之快,决非偶然,正是美国反对中国的新政策导致了朝鲜性质的迅速变化,朝战的爆发,提前暴露了美国远东政策的轮廓和实质。

  材料二  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布,美国在太平洋需要守住的是一条从阿留申群岛开始到日本列岛,然后通过琉球群岛(冲绳)延至菲律宾的防线。这样一来,从军事上说,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朝鲜半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变故使得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表现,其目的在于摧毁东亚大陆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削弱美国和西方在整个远东的地位。为此,美国迅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摘编自昊文兵《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引起朝鲜战争爆发的因素。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将会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什么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    )

A . 1949年 B . 1954年 C . 1971年 D . 1978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宣传画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对下面的宣传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picture_x0020_7

A . 美苏两极支配着世界各种力量 B . 国内“左”倾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 . 前苏联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 . 新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

A . 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 . 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C .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D . 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为此,中国(    )

A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改善同日本关系 C . 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D . 参加不结盟运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客观而言,司徒雷登无论是在中美关系史上还是在更广泛的中国对外关系史上都终究是一个“政治上的小人物”。他的“大使”岁月只有短短两年时间,而在此之前的48年,他一直在中国从事传教以及教育工作,并因此获得尊敬。司徒雷登终其一生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司徒雷登亲自带领数百名燕京大学师生走上街头游行,在队伍最前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作为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主持燕大校务达27年之久,他骑着毛驴为燕大筹款的逸事至今仍在学林流传。应该说,司徒雷登在华50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中国社会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直至被杜鲁门任命为驻华大使,他生活的重心以及命运才悄然改变。

——腾讯网

材料二:毛.泽东说:“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 (1) 根据材料,概括司徒雷登在中国从事了什么活动,有何特点。

  2. (2) 根据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司徒雷登的看法。

2017年初,习.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国家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 . 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 .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 . 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 . 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 . 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 . 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1964年1月,中国与法国两国建交联合公报发表后,西方舆论将其比喻为“外交核爆炸”,美国则说“这是戴高乐在美国的背后捅了一刀”。中法建交说明(    )
A . 中法结盟威胁到美国霸权 B .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受到了冲击 C . 中美关系正常化已无可能 D . 中国已完全突破美国的外交封锁
2002年2月7日,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重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其中的“尊重多样文明”不包括(    )
A . 尊重各成员国不同的发展模式 B . 尊重各成员国不同的文化传统 C . 尊重各成员国选择的社会制度 D . 肯定各成员国历史上的对华政策
“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这是某西方报纸对一次重要国际会议的评论,该国际会议是(   )
A .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B . 1954年日内瓦会议 C . 1955年万隆会议 D .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 “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 B . 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 C . 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D . 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
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放弃自己的见解,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这次大会(   )
A . 就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达成了协议 B . 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D . 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召开
对外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往往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19世纪中期)执行的是“小舢板”政策,即跟在英国军舰后面,搭英国以武力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的顺风车,既占到了中国的便宜,但又不成为中国应对的矛盾焦点。

——《中国人怎样看美国——一个历史的考察》

材料二: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著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755

1,059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及其表现。(不得照抄原文)
  2. (2) 指出材料二中中美贸易的趋向并说明导致1980年中美贸易变化的直接原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中国渴望得到美国农产品的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中国产品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原因。
  4. (4) 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对外政策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