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题库

2010年1月,海地发生大地震,中国八名维和警察在地震中光荣牺牲。中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   )

A .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 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 C . 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D .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据《中国教育》载:“六五”(1981–1985年)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到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A .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 改革开放促使国人渴望了解世界 C . 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D .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出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该战略的基本结构是:“和平鸽”的身体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大洋洲和非洲国家……“和平鸽”的地理概念结构如图所示。以上材料最能说明

A . 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和平外交 B . 中国正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C . 中国已经放弃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 . 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 ③①②④ B . ③②①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①③④
2008年,我国外交贯彻“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三大理念,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三大理念的提出①反映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③是基于世界各国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④表明我国对外政策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变(   )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 .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 . 文化人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中苏关系开始紧张;“九·一八”事变以后,中苏关系又逐渐缓和,直到世界大战前期,苏联给中国政府的抗战提供了大量的援助;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签订;1945年初的《雅尔塔协定》中,苏联同意在对德战争结束以后三个月之内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以上中苏关系的变化表明:(   )

A . 中苏关系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不可回避的外交问题 B . 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 C . 苏联的外交政策始终体现了其大国霸权主义色彩 D . 苏联对华友好关系完全从其自身利益出发
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这一公报的发表(    )

A . 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 给祖国统一大业提供较好契机 C . 促成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D . 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重要砝码
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    )

A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 . 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 .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军的阶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
A . 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 B . 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 C . 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
下面邮票所纪念事件反映了(    )

A .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B . 新中国“一边倒”政策 C .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 . 华约建立
有史学家认为:在对外关系上,“中共新政权从一开始就对西方列强采取了强硬的姿态”。以下哪一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点(  )
A . 不结盟” B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诸客” C . “求同存异” D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中美关系始终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国际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即1972年《上海公报》)

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8年12月)

材料三:二,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七,上海合作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吸收认同该组织框架内合作宗旨和任务、本宣言第六条阐述的原则及其他各项条款,其加入能促进实现这一合作的国家为该组织新成员

——《上海合作组织宣言》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走向缓和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新变化。
  3. (3) 通过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说明各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改善建设环境、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包括(    )

①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③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以“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亚非会议顺利进行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有人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说到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
A . 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 . 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 C . 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 . 经济政治逐渐一体化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兰德公司是美国一家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下图是兰德公司不同时代研究中国的出版物结构图。

请从图中任意提取一项信息,然后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主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须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4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如图组合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大表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发重要 B . 中国综合国力非常强大 C . 中国积极倡导结伴不结盟的国际关系 D . 中国积极推进区域合作
20世纪中叶,某国际会议通过决议向世界宣告:“与会国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印支三国将分别举行全国的自由选举。”该文献是(   )
A .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书》 B . 1954年《日内瓦协议》 C . 1955年《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D . 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明交流的深入与扩大,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不断地变化之中。2014年3月下旬习.平主席对欧洲友好访问期间多次发表演讲,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和平、真诚的现代中国形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中国这个词儿,对启蒙运动的精英来说,是一种力量,是“旧秩序的卫道士和蔑视者之间的赌注”。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材料二  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材料三  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

材料四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球打得像 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不像中有相似,相似中有不像,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1. (1)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五十年代中国形象再次变化的原因。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角度推测西方人的上述认识最有可能于何时发生改变并说明原因。
  3. (3)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就如何消除西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