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知识点题库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发生的地点是①英②法③德④俄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 .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 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 . 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 . 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哈默作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

A . 苏维埃政府颁发《和平法令》 B . 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 C . 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D . 苏联推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模式
“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能互相印证的有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 ②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③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④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③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外历史上的四次思潮,它们共同具有的主要作用是

A . 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 C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D . 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872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再版序言中写到:“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导致“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的根本原因是(     )

A . 工人运动的发展 B .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C . 纲领有些地方是错误的 D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话的正确理解是

A . 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十月革命 B . 一战促进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 C . 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 . 战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必备条件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在工业化时期,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主要是指(  )

A . 牺牲农业、农民的利益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 B . 余粮收集制 C .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 D . 大规模开荒,提高粮食产量
在第二国际的推动下,工人阶级通过斗争,使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劳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主要体现在(    )

A . 实现了八小时工作制 B . 工人政党在议会中的席位不断增加 C . 工人阶级上层取得了选举权 D . 一些国家开始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增加了劳工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马克思)撰写《法兰西内战》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未来的革命者,在这方面,他是成功的。但是当巴黎公社正在进行的时候,他却保持了沉默。在19世纪60年代,他为长远的目标而工作,但对那些短期目标仍保持温和态度……他未曾期盼这些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运动”。马克思若真有此想法,他就无异于乌托邦主义者,因为除了在德国和为数不多的旧时移民中,马克思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追随者。他既不期望资本主义立即崩溃,也不期望资本主义面临马上被推翻的危险。他只希望迈出组织群众大军的第一步,若能赢得这第一步,他就能和地位牢固的敌人展开长期斗争。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

材料二 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变成为群众运动。与以不稳定的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的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建筑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开始了作为群众运动的社会主义史。

——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保持沉默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国际时期工人运动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 . 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 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C . 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D . 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梅朝荣在《从史前到人类的终结:人类简史》一书中说:“十月革命已建立了新文明的基础,这文明不是为出类拔萃的少数,而是为全体人类。”这里的“新文明”的含义是(  )
A . 推翻专制统治 B . 建立代表会议 C . 摆脱战争灾难 D . 人民当家作主
“该经济体制不是经济规律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在当时苏联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高速度工业化的追求与某种先验的‘社会主义观’相结合而衍生的结果。”该经济体制产生于(  )
A .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 B . 斯大林执政时期 C .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列宁在1917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T党(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说:“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使革命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现在和平发展和政权无痛苦的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移到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手中”。文中“第一次革命高潮”是指(    )
A . 1905年革命 B . 二月革命 C . 1908年革命 D . 十月革命
1927—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1928—1933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倍多。苏联工业生产状况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B . 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 C . 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 . 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
“公益捐”是俄国村社为满足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而自主募集的资金。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这一政策(    )
A . 加强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管控 B . 开辟了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 C . 扫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 D . 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踊跃支持
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说:“各种经济形态大致上分成三个类型:市场经济、指令经济(计划经济)和两者的混合形态——混合经济。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经济体完全属于两种极端之一。世界各国大多实行混合经济制度。”下列历史事件中最早将市场和计划两者“混合”的是(    )
A . 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C .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 .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1918年,苏俄大批工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搞粮食投机的“背口袋的人”,仅该年的6,7月份,苏俄政府就从这些人那里没收了200万普特的面粉。这说明(    )
A . 国家支持合法的自由贸易 B . 经济政策不符合时局需要 C . 苏俄政府维护农民的利益 D . 粮食垄断影响了民众生活
1927年,苏联的社会主义成分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为86%,在批发商业中占95%,在零售商业中占65%。到1934年,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在国民收入中占99.1%,在工业总产值中占99.8%,在农业总产值中占98.5%,在零售商品中占100%。由此变化可推知,苏联 ( )
A . 继续部分实行新经济政策 B . 逐渐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C . 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D . 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