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知识点题库

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有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空想到科学”特点的史实是

A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 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一次实践了“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者”这一观点的重大事件是(    )

A . 巴黎公社革命 B . 第一国际成立 C . 俄国二月革命 D . 俄国十月革命
某历史学习小组为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符合这一主题的资料有
①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③《共.产.党宣言》④俄国十月革命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斯大林曾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 “它”是指(     )

A . 第一国际 B . 巴黎公社 C . 十月革命 D . 五四运动
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

A .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 . 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 . 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D . 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
A . 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 . 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C .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 .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列宁评价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下列关于宪章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因为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最终失败 B . 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标志之一 C . 有力地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D . 经济根源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直接推动下而实现的。1790年至1830年,美国早期工业化蓬勃展开,欧洲的大规模移民潮汹涌澎湃,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而数百万外来移民也需要通过正规的教育以便能够顺利融入主流社会,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马萨诸塞州在内战前率先建立起现代教育体制:分年级教学、书面考试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政府利用税收支持的免费的现代公立学校教育制度建立。高等教育方面,宗教仍然发挥很大的影响。内战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逐渐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教育体制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极强的实用主义特点。这种特点促使美国不断调整、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以满足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当时欧洲国家的中学重学术,而美国的中学则强调大众化,把准备就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摘自李剑鸣主编《世界现代化进程北美卷》

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非常重视教育问题。苏维埃开办的学校教育面向大众;学校完全世俗化,不受教会干扰;学校教育不仅不收费,而且国家还给有困难的学生发放食物和衣物等;苏维埃还发起了扫盲运动。同时,在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基本在全国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除了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外,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30年代,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建设,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要求学校加紧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美国教育和20世纪初苏联教育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国教育制度对各自社会的积极影响。

《共.产.党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使资产阶级也愈是发展。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这段论述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社会历史的首要出发点是(    )

A . 阶级斗争的开展 B . 旧生产关系的变革 C . 整体世界的演进 D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970年5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实行“部—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取消局,消灭了多级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 .   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B . 局部调整斯大林体制 C . 将国家计划与企业自主相结合           D . 注重运用价值规律
“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

A . 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 B .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C . 开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 . 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还向英美购买大量机器设备。这些现象说明(  )
A .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 .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大批专业人才 C . 苏联工业化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 D . 英美为缓解困境向苏联输出机器
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中原本用作自身内部建设的自留收入收归国有,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到1930年,为国家提供2.3亿卢布资金,粮食收购量猛增到2220万吨,该政策的影响是(  )
A . 加强了村社经济的自主性 B . 刺激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C . 削弱了对农村基层的管控 D . 推动了苏联农业的集体化
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它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
A .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B . 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 C . 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D . 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
A . 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B . 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C .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 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
A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 . 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建设 D . 肯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   )
A . 斯大林模式弊端初步显现 B . 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 C .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D . 戈尔巴乔改革已经失败
下表反映了1913——1925年苏联的粮食生产情况。影响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农业集体化 D . 斯大林模式
凡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都不会失败,巴黎公社革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所以巴黎公社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以上表述(    )
A .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 .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C . 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 . 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1910年俄国发生经济罢工有214次,政治罢工8次;1914年经济罢工迅速上升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加者近十万之众。这说明俄国(   )
A . 工人的数量实现飞速增长 B . 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加深 C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失去民心 D . 沙皇政府已经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