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知识点题库

1921年3月俄共(布)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这表明苏俄将

A . 征收所有余粮 B . 废除各种农业税 C . 允许商品买卖 D . 取消自由贸易
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 .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 .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 . 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D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说:“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这主要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 . 将以政治改革为突破口 B . 试图利用市场调节经济 C . 将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宏观决策出现重大失误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主要含义是指  (     )


A . 无产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B . 无产阶级开始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独立出来,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 C . 这些运动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 D . 工人运动中明确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俄国近发生铲除中农阶级运动,雷厉风行,各地骚然,至少有五百万人将失其生活之途,以是反抗之势甚炽,流血之事颇多。”“在北高加索,去年秋天反抗谷量征收最力的地方,把整个村子的人都放逐到远荒的地方去了。这样整村子的放逐人民,近年来在苏联是不罕见的事情,而且至今这种手段,对于凡是直言无忌的反抗集团化和谷量征收的富农或是农人,随时仍在准备实行。”材料反映了(    )

A . 余粮收集制的强力推行 B . 新经济政策的巨大困难 C . 农业集体化的过激行为 D . 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问题表明了苏联政府的态度。他在电报中说:“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联合主持召开的关于美国在朝鲜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的听证会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

──摘编自齐德学《中苏同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二:“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正进攻我们的大陆,那就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战争问题,我们和苏联已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打起来,就是全面性的打。”“我们今天不是孤立的,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和联合国都晓得,它要发动战争,那就意味着这是世界大战。”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不敢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原因。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影响。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

A . 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 . 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 . 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 . 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下列史实中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

A . 建国初期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 . 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
1928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 . 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 . 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 C . 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 . 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 . 以工业化为主导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 .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 .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戈尔巴乔夫75岁生日时,有人问他:“如果不搞改革,您现在在干什么?”戈尔巴乔夫回答说:“当苏共中央总书记。在我执政的时候,体制也还是足够稳固的。”可知,在他看来(    )
A . 苏联根本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B . 苏联解体并不是必然的 C .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与他的改革有关 D . 他的改革稳固了苏联的政治体制
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一个著名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理解正确的是(    )
A . 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 B . 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 C . 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D . 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
俄罗斯社会科学家米诺夫写到:“(继续)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因此,社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并推翻了现存政府。”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战争”是指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B . “新的民主制度”指社会主义制度 C . “现存政府”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 “受教育阶层”指无产阶级
1919—1920年,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声明废除对华一切秘密条约,放弃在华特权等。宣言中将“中国国民”列在政府之前,行文中也以“中国国民”为宣言对象。苏俄此举旨在(    )
A . 向中国输出革命 B . 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 C . 传播马克思主义 D . 加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
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举(   )
A . 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 B . 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C . 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D . 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提到: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共.产.党宣言》(   )
A .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 其基本原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C . 其原理运用需要与时俱进 D . 对当时无产阶级运动缺乏指导意义
1919年俄国1普特(重量单位)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为30卢布,黑市价格为200卢布,但农民必须以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①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②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连年战争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④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1895年,恩格斯指出“我们当时(1848年)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  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 B . 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 . 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D . 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苏俄(联)政府在内战结束后,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如南方钢铁托拉斯、顿河煤炭托拉斯等,托拉斯负责管理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核算。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
A . 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B . 尝试建立美式大企业制度 C . 承认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D . 依靠垄断资本发展重工业
在列宁看来,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但社会主义国家并不一定要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胜利。俄国完全可以开辟自己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  )
A . 十月革命引发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B . 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固定的模式 C . 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 . 社会主义适合在落后国家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