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点题库

列宁曾这样说:“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道道地地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   )
①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要借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           ④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 D . ①④
与巴黎公社相比,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是
①无产阶级暴力夺取政权    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③以夺取大城市为主要目标     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四月提纲”提出俄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方式是(   )

A . 暴力革命方式 B . 议会选举方式 C . 土地革命方式 D . 和平方式
斯大林时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与新经济政策不同点是
①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④改变了工农联盟政权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头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其“蛮干”主要表现在( )

A .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 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 . 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 . 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粮食税实施初期,农民对政府并不信任,农村中有一种被称为“背口袋”的人,他们从农村背着口袋贩运粮食到城市销售……由于城市粮食缺口严重且供给很不平衡,“黑市”粮价不断抬高,为此苏维埃政府(  )

A . 实施余粮收集制 B . 实行实物配给制 C . 恢复自由贸易 D . 推行农业集体化
布哈林(1888年—1938)年是联共(布)党和共产国际的领导人之一,他认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注意综合平衡,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推动协调发展。这说明(    )

A . 斯大林模式已经确立 B . 苏共内部存在重大分歧 C . 苏联出现社会危机 D . 苏联工业化成就突出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 . 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 .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 . 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 . 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能依靠革命所产生的群众的热情来建立,而只能在这种热情同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物质关心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为此,苏俄(    )

A .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 颁布《土地法令》 C . 实行粮食税 D . 采取义务劳动制
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前,苏联被排斥、孤立,很难得到西方国家贷款,1929年危机发生后,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0年,意大利提供国家担保对苏2亿里拉的贷款,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大危机给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时机 B . 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C . 西方国家由此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D .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
“波及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财政、信贷、外贸、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危机,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而且涉及流通、分配等领域。”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
A . 来势汹涌 B . 范围广 C . 破坏性强 D . 持续时间特别长
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在《俄罗斯史》中写道:“1917年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与列宁的活动分不开。列宁在他的《四月提纲》中采取了极端不妥协的立场。”这个“极端不妥协的立场”是指(    )
A . 宣布要以暴力方式夺权 B . 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 . 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 . 提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骚乱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作者(    )
A .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 .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 .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 .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1917年3月3日,列宁在一封信中写到:“工人们血战了一个星期,米留可夫却掌握了政权(临时政府)!”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攻占冬宫 B . 发表《四月提纲》 C . 七月流血事件 D . 二月革命
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暴动,原因是运输工具不充足,从而导致了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以上事件引发了(    )
A . 七月流血事件 B . 彼得格勒起义 C . 二月革命 D . 《四月提纲》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A . 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产品的权利 B . 禁止农产品的自由贸易 C . 农民自由支配交纳国家后的剩余农产品 D .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有专家认为:苏联经济增长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是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1973年中东战争以后石油价格提高了15倍)维持的,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材料反映了苏联()
A . 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的经济 C . 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D . 经济发展取决于外部环境
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
A . 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 B . 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C . 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 D . 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
下图为苏联1公担稞麦可交换的《物品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 集体农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B . 工业发展导致农业严重滞后 C . 农产品低成本制约了价格上涨 D . 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发展的资金
1917年3月12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以“第一号命令”的形式发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全体军人在政治言行上服从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的要求,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只有在不违背苏维埃决议的情况下才准予执行。这反映出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
A . 行使中央政府权力 B . 是无严阶级的政权 C . 已与临时政府决裂 D . 已经控制俄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