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点题库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  )

A . 真的,新经济政策 B . 假的,余粮收集制 C . 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D . 真的,余粮收集制
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 农业集体化
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民主革命的范畴,具体表现在(  )

A . 推翻了沙皇专制 B .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 . 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了国家政权 D . 临时政府依然参加一战
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

A . 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了暴力革命理论 B . 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C .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D .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以下各段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
②“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③“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④“我认为揭露农村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一个侧面是我道义上的责任。……以中央的名义命令把粮食征收殆尽,不给农民留下一磅粮食来养家糊口。”

A . ②④③① B . ④①③② C . ④②③① D . ④③②①
1918年苏维埃政府发布命令,宣布苏维埃共和国成为一个军营;苏维埃政府对于居民的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由政府统一实行调配制。内战时期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基本取消了市场关系。这表明苏维埃共和国正在实施(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市场经济体制 C .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 社会主义工业化
有学者指出:“‘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造就这种格局的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应起始于(    )

A . 二月革命 B . 十月革命 C . 雅尔塔会议 D . “杜鲁门主义”
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A .  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B . 反映出苏联效仿西方实行市场经济 C . 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 . 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在斯大林模式形成期间,苏联用强制手段确立了国家对农民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该机制(  )

A .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B .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实现了稳定的社会过渡 D . 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支持
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 .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 .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 . 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 五年计划的实行
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女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这些女工在游行中高呼的口号是(    )
A . “打倒战争!”“要面包!” B . “打倒资产阶级!”“打倒战争!” C . “要和平!”“要社会主义!” D . “要面包!”“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下列能够体现赫鲁晓夫“蛮干”的是(    )
A . 揭露斯大林一生的主要政治错误 B .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C . 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 .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有苏联领导人在1925年评论某项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政策,它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预计到消灭阶级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下列符合这一经济政策的是(    )
A . 利用军事特殊时期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B . 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 . 尽快实现工业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D . 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生产积极性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
A . 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B . 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 .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D . 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征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征兆。”“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表明李大钊(    )
A . 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 B . 萌发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C . 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D . 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
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它任何国家。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 B . 斯大林体制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 C . 集体农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 赫鲁晓夫改革中“物质利益原则”推动
下表是小明同学所写的历史复习提纲。他当时复习的内容的主题应为(   )

改革名称

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奠基

斯大林模式

促进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但也存在严重弊端

赫鲁晓夫改革

一定程度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最终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

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调整,但造成经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

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苏联的解体

A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B .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C .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 D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失败
二战后,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提价收购;鼓励农民与农场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文中的他是(   )
A . 斯大林 B . 勃列日涅夫 C . 赫鲁晓夫 D . 戈尔巴乔夫
1918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说:“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观点(    )
A . 认为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B . 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做出说明 C . 总结了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 D . 认为应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