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点题库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 “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A . 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 . 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 C . 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 . 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A . 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 . 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 . 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其首都名称是

A . 圣彼得堡 B . 莫斯科 C . 彼得格勒 D . 列宁格勒
“在更公正的社会组织到来之前,在机器转归工人自己所有之前,机器不可能给工人带来真正的好处。”材料中“更公正的社会组织”指的是

A . 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B . 社会主义社会 C . 工业文明时代 D . 知识经济时代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

A .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 . 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 . 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D . 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

一战期间,漫画家沈泊尘在《申报》上发表了一系列讥讽联军的漫画,结果几乎闹成国际大交涉,以致被上海租界法庭判为污辱协约国而罚《申报》赔款。如图《虽不中亦不远矣》为沈泊尘于一战期间创作的一幅漫画,据此判断,作者的主要意图是(    )

A . 讽刺帝国主义战争自掘坟墓 B . 肯定俄国二月革命的进步性 C . 抨击俄国与德国的封建专制 D . 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深远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到1 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C .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 . 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
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到1932年时,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同时期在美国和德国的帮助下建成3个大型钢铁厂,在美国援助下建立了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这表明苏联(    )

A . 持续实行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 B . 对待西方采取了和平共处原则 C . 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发展工业 D . 经济建设依赖于西方国家援助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 .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下表整理自《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反映的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时(    )

A . 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B . 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 . 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 D . 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
斯大林曾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国家就会变成外敌用武的对象。”为此,20世纪50年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都(     )
A . 加快国家城市化进程 B . 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C . 实现了国家富强计划 D . 加快国家工业化建设速度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 . 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 . 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 . 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 . 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 . 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 B . 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 C . 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 D . 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 .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B .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 .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 .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材料三: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1. (1) 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农产品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商品率即“上市量”却增加了4倍以上。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 农村存在瞒报问题 B . 优先保障城市居民供给 C . 过度剥夺农业成果 D . 继续贯彻新经济政策
1918年,列宁提出了组建工人征粮队的主张,每25名工厂工人中推派1名“忠诚可靠的工人”参加征粮队,到6月中旬,己派出工人征粮队员3000多名。设立工人征粮队起到的历史作用是(   )
A . 巩固了工农联盟关系 B . 推动了工业化的实施 C . 保证了粮食税的收缴 D . 保障了国内战争胜利
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苏两国分别进行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
A . 面临内忧外患困难形势 B . 推动本国实现了工业化 C . 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模式 D .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目的是 (    )
A . 退出一战 B .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 成立人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