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点题库

为了防止联盟解体,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新联盟条约,规定国名为(  )

A . 俄罗斯联邦 B .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C . 独立国家联合体 D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通告:“冬宫、大本营和邻近的各点已经包围起来……装甲汽车转到了革命委员会一边。哥萨克拒绝服从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转到了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手里。”通过这份通告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①临时政府是被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推翻的

②领导这场革命的是布尔什维克党

③这场革命的直接目的就是推翻沙皇统治

④彼得格勒起义在性质上是一次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B .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 .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 . 给中国人民展示了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目前俄罗斯教科书修订专家组一致认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所经历的是苏联现代化道路的一种选择。这一评价(    )

A . 积极肯定了斯大林模式 B . 认为苏联20世纪30年代已实现现代化 C . 满足了俄罗斯政治需求 D . 意在说明苏联现代化道路具有时代特征
“(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至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作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是指(    )

A . 俄国十月革命 B .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C . 美国罗斯福新政 D .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

A . 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B . 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C . 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 . 谈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有人评价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说它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短短8天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评价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

A . 农奴制改革 B . 二月革命 C . “四月提纲”发布 D . 十月革命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评价的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斯大林模式 D . 赫鲁晓夫改革
下列关于俄罗斯在1913~1926年经济发展情况的表格,对此分析不恰当的是(    )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工农业生产情况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种植业(%)

100

64

107

畜牧业(%)

100

72

121

工业总产值(%)

100

13.8

108.1

A . 农业生产在1920年显著下降是由于苏俄实施余粮征集制造成的 B . 经济发展的曲折背后是这一时期俄罗斯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动 C . 国家工业化方针的实施促成苏联工业1925年迅速发展 D . 1920年工业生产的低谷与长期战争和社会动荡有关
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③工业化带来严重阶级分化      ④工业化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其共同点表明了(    )
A .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B .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C . 历史的发展主要是历史巨人推动的 D .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1942年11月,苏联发布了《关于集体农庄庄员及个体经营者未完成义务交售任务的责任》,根据这一决议,国家粮食采购部的特派员追讨农民所欠义务粮时,可以不经由法庭直接没收农民财产。这一法令的颁布,改变了1937年确定的以司法手段处理没收农民财产问题的规定。造成这一变化原因是()
A .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 . 苏联卫国战争的需要 C . 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D . 斯大林模式逐步形成
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193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0%。以上史实表明(    )
A . 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C .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 D . 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
《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
A . 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 . 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 C . 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 . 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
“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塔得的水兵,虽然以往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却也起来造反。”为应对这一形势,苏俄(    )
A .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实行“新经济政策” C .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 . 改革“斯大林模式”
1917年4月18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帕维尔·米留科夫照会其他协约国政府,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这一事件客观表明(   )
A . 临时政府外交政策发生转变 B . 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确立 C . 革命已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 D . 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必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4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情况表

阶段阶段特征重大举措取得成效存在问题
1978—1985年酝酿起步设立利用外资管理机构、构筑外资法律的基本框架、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引进外资的局面初步打开、推动科技进步、增加出口创汇和劳动就业基础设施落后、涉外法律不健全、经济制僵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1986—1992年初步发展改善利用外资环境、规定外伤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强对利用外资工作的管理和引导引进外资的速度加快、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引进外资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平衡
1992—1996年快速发展进行国民待遇的初步探索、注重外资的质量、拓展吸收外资途径、进一步完善外资法律体系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外商投资结构改善、开拓了国际市场重引进、轻管理,效益低、技术含量不高
1997—2005年稳步发展调整中逐步与国际接轨,实现战略转变、实行国民待遇、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大中西部引资力度外商投资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投资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民族品牌受打压、民族工业受打击、影响国家产业安全

  ——摘编自尹永纯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在某次会议上,列宁提出“代表大会正用这种办法来调整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并且相信,用这种办法一定能够在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这种办法”指的是(   )
A . 实行固定粮食税 B .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 . 实行自由贸易 D .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1917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选项

区别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A

革命背景

沙皇统治矛盾重重

和平夺权化为泡影

B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C

革命任务

推翻沙皇统治

推翻临时政府

D

革命结果

两个政权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A . A B . B C . C D . D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通过集权手段实现落后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崛起,不愧为社会主义国家迅速转型的一种良方。”这种观点(   )
A .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B . 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道路 C . 称赞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 . 认为工业化建设必须走苏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