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三首 知识点题库

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         , 村庄儿女各当家。

_______________,也傍      学种瓜。

  1. (1) 把诗句补充完整。
  2. (2) 选择下列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  (     )①在田里锄草   ②犁地

    傍    (     )①靠近         ②并排

  3. (3) 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 (1) 农忙时节,人们 (zhòu zòu)夜忙碌, (zì zhì)子也傍着树荫学习种瓜。
  2. (2) 夕阳西下,气温骤降,一只飞鸟掠过,湖面泛起了层层寒 (yī qí)。
根据语境,找出多音字正确的读音。

    她的父亲在一家外贸公司 (gōng gòng)职,负责为国外的用户提 (gōng gòng)商品信息。这家公司的商品经常 (gōng gòng)不应求。

填空。
  1. (1) 从古诗文中我们可以找寻到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杨万里《稚子弄冰》中写孩童奇思妙想的诗句是“,”。
  2. (2) 宋代诗人雷震写的《村晚》中,与“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同样描写牧童悠闲自在的诗句是“,”。
  3. (3) 《红楼梦》中主要描写的十二位女性被称为“”。在大观园里,既有儿女情长,风花雪月,也有盛衰变幻,人情冷暖。黛玉葬花,凄美缠绵笑话频出……
  4. (4) 孙悟空是《》中的主要人物。书中与孙悟空有关的故事有大闹天宫、等。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 (1)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①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掉在地上的声音比作。这样的写作手法在古诗中很常见,请从你积累的古诗中选两句写下来:

    ②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a.这两句诗选自《稚子弄冰》,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

    b.这两句诗描写的是:(孩子们)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的声音像玉磬声一般穿林而过,忽然听到了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c.诗句中的“玻璃”指的是我们现代的玻璃。

    d.这两句诗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磬、自得其乐的盎然意味。

  2. (2)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根据诗句的意思完成填空。

    诗句描写的是一个牧童,用笛子吹出的曲子的场景。

    ②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a.这两句诗用词贴切,用“横牛背”和“信口吹”表现出牧童自在悠闲的乐趣。

    b.这两句诗写了牧童傍晚时分独自一人回家,衬托出乡村晚景的萧瑟。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xīng  xìng)____(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 给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把诗句补充完整。
  2. (2) 联系诗句解释下面词语。

    绩麻:。    当家:

  3. (3) 古诗中的“儿”指的是,“女”指的是,本诗第一句中,是一组反义词。本诗的前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的画面。
  4. (4) 诗中描写了儿童学种瓜的场景,下面对这一描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热爱劳动 B . 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表达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 C . 表现农村生活太过辛苦,连孩子们也在帮大人们劳动
对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 (1) 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
    A .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B .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C .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D .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 (2) 《村晚》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图,《牧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图。下边这幅图可以用诗句“”来概括,我能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把诗句中的情景描绘出来:

    图片_x0020_100001

  3. (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两首诗都描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B . 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其中《村晚》把草、池塘、山、落日等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图画;《牧童》则通过“六七里”“三四声”等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傍晚的宁静。 C . 两首诗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牧童》还通过“不脱蓑衣”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放牧一天的劳累。 D . 两首诗都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4. (4) 笛声悠扬悦耳,笛子也分为好多种,你认识下面的笛子吗?选一选,填一填。

    A.长笛            B.风笛            C.竖笛            D.陶笛

    图片_x0020_100002

    图片_x0020_100003

    图片_x0020_100004

    图片_x0020_100005

《村晚》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
读下面的诗句,按要求完成练习。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 (1) 这两句诗描写的是的情景,诗句通过动词,刻画出了的孩童形象。
  2. (2) 请在括号里写出下列诗句中含有的游戏。

    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④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填空。

 “敲成玉馨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磬”指,“玻璃”不是现在的玻璃,指的是,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听到了

读诗句,完成练习。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判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1. (1) 这两句诗是抓住声音来写的,写出了弄冰发出的声音特别高亢、清脆。
  2. (2) 这两句诗写出了弄冰的声音变化,由高亢转为清脆。
  3. (3) 这两句诗反映了儿童弄冰的动作不够熟练,导致整个冰块碎作一地。
  4. (4) 这两句诗从侧面写出了儿童的调皮与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敲成玉馨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描写声音为主,表现出“玉磐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B . 这两句诗表现出儿童以冰为磬、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C . 这两句诗描绘了孩子从金色的盆子里取出冰,用彩色的丝线穿上,用手提着,颜色艳丽,充满情趣的情景。 D .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远远地看着孩子们戏耍、听着孩子们呼喊,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的景象。
《稚子弄冰》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描写了儿童的天真可爱。
草满池塘水满。(    )
A . 山坡 B . 池塘 C . 池岸
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 (1) 这首诗描写了乡村中的农人,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的情景,展现了农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
  2. (2) 对诗中塑造的儿童形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天真 B . 勤劳 C . 顽皮 D . 可爱
  3.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多选)
    A .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B .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 . 表达了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D . 表达了对顽皮的农村儿童的惋惜和劝诫。
  4. (4) 下面的诗句让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用几句话写一写。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 (1) 出耘田夜绩麻。(zhòu  zòu)
  2. (2) 彩丝穿取当银(zēng  zhēng)
  3. (3) 草满池塘水满(bēi  pō)
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         , 村庄儿女各当家 。

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傍      学种瓜 。

  1. (1) 默写古诗
  2. (2) 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①在田里锄草   ②犁地

    ①靠近         ②并排

  3. (3) 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根据语境,读拼音 写汉字。

拂xiǎo(),我还在熟睡,妈妈就起床去东山采sāng()叶了。春耕夏yún(),zhòu()夜辛勤劳作的妈妈,鬓角添了很多白发。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耕织(gōng)   麻(jì) B . (bàng)   寒(yī) C . 子(zhì)   银(zhèng) D . (qìng)   水满(pō)
读古诗,完成练习。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 (1) 前两句诗给我们以上的感受。
  2. (2) 诗中有,有情,有,有,这生动的一幕由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3. (3) 根据诗句的意思,将《牧童》改写成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