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专区 知识点题库

下列所学的成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饱经苍桑    哄堂大笑    两面三刀    随心所欲 B . 优哉游哉    全神贯注    能歌善舞    朴实敦厚 C . 含情脉脉    翻箱倒柜    绕有趣味    热泪盈眶 D . 专心致志    万象更新    青面燎牙    张灯结彩
名著阅读。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1704年英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海上与船长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这一故事引起轰动,也引起作家们的关注。

其中一位叫的英国作家根据这一故事创作了小说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①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语文主题阅读》丛书六下——1)

  1. (1) 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 (2) 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通国之弈也

    ②思弓缴而射之

    ③非

    ④为是其智弗若

  2. (2) 下列断句错误的一项是(    )
    A . 其一人/专心致志 B . 惟/弈秋之为听 C . 思援/弓缴而射之 D . 为是/其智弗若与
  3. (3) 翻译: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 (4) 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题目: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可供选填的词语如“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集体的温暖”、“家庭的温馨”、“友谊的可贵”、“诚实的可敬”、“虚伪的可鄙”等,也可以不受以上词语限制,自行选词填补。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⑤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1. (1) 心爱的小狗走失了,我伤心得
  2. (2) 小狗失而复得,我高兴得
读拼音,写词语。

zhǎn  lǎn

chù  jìng

chéng  rèn

yuán  jiù

dàn  wàng

yōu  xián

huǎng  dòng

yǐ  xuè

对《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 .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B . “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C . 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D .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节然不同    万不得已 B . 张灯结彩    焉知非福 C . 滔滔不决    随心所欲 D . 不可思议    翻箱到柜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1. (1) 八儿进进出出灶房是为了什么?
  2. (2) 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 (3) 语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chì  zhì)     蜜 (jiàn  qián )   吞 (sì  shì )

(hùn  hún)     (chán  chǎn)    (níng  yí)

课外阅读,我能行!

梦结束的地方

    有人做过统计,迄今为止,大约有500人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也大约有500人在攀登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无论这个数字属实与否,都不折不扣地表明:攀登珠峰生死系于一线,代价极其残酷。

    因攀登珠峰而遇难的勇士阎庚华去世后,笔者走进他独居的家,目睹的是一个痴迷的登山者的世界:墙上贴满了登山明星照、珠峰风景画,挂满了登山爪、登山靴、滑雪杆。他用13年的漫长岁月做准备,为此放弃了婚姻,离开了心爱的女儿,甚至为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无限风光,唯有触天者才领略得到吧!一位朋友成功地登上了海拔6400米的一座山峰。我问他,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峰巅之感一定惊心动魄吧?如宝石般闪烁的繁星,广袤深邃的天宇,还有洁白无瑕的冰雪,一定让人的肺腑都透明了!这一定非常浪漫。朋友却一本正经地摇头:“完全不是这样,冰天雪地的山头能有什么吸引力?天幕,繁星,晶莹的冰雪,那是诗人塑造的仙境。当时的情形根本不浪漫,狂暴的风裹着彻骨严寒,满眼白茫茫的,就这些。”

    真就这么令人失望吗?答案如此肯定。那么,为什么还要登山呢?不要命似的登那么高的山,想证明什么?英雄气概?挑战极限的能力?我费解而焦急地望着朋友。朋友悠悠地说:“那一刻,我只觉得一颗心从喉咙里咯噔一下回到胸膛里去了,就像做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梦.我终于可以释怀。”

    那是个梦结束的地方,高耸入云。这梦牵扯着生命的脚步,一路跋涉,万水千山.赴汤蹈火。_________那座山叫什么名字,在地壳上,在实验室中,_________在书本里,_________充满了诱惑。

    明白了吗?生命原来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可以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1. (1) 在短文第五自然段的横线上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管    或者     就 B . 不管    即使     也 C . 无论    还     是都 D . 无论    哪怕    都
  2. (2) ①短文第三自然段中“这一定非常浪漫”,这里的“浪漫”指的是什么? ②“当时的情形根本不浪漫”中的“不浪漫”指的又是什么?
  3. (3) 既然攀登珠峰生死系于一线,代价极其残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去攀登呢?结合短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4. (4) 假如你是登山者,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你可能会说什么?
  5. (5) 假如珠穆朗玛峰能说话,它会对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的登山者说什么?
  6. (6) 读短文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布局的?为什么详写采访登山者?
读拼音,写词语。

biān pào

fèi téng

fěn suì

qī liáng

fáng yù

nuó  yí

dān ge

yán jùn

cán bào

bō xuē

写字。把下面的字用钢笔端正、整洁地抄写在田字格里。

    傲  贩  搅  袭  覆  裸  偎  避  稚  哀

《为人民服务》(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 (1) 《为人民服务》是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同志而作的演讲。
  2. (2) 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3. (3) 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意思。

    有一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或:。这句话的意思是:

  4. (4) 死得“比泰山还重”是因为;死得“比鸿毛还轻”是因为
  5. (5) 请把画线的句子改成因果关系的句子。
读拼音,写词语。
cí xiáng dù jì duàn liàn tè shū shuǐ piáo
juàn liàn chéng fá xiōng táng chàn dǒu guǐ jì
将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位置最合适的一项是(    )。

    起初,白的,紫的,还有淡红的,星星点点浮在土豆秧上。

    ①一场雨过后,土豆花儿开了。②没几天,土豆花儿就开满了田地,远远地就能闻到它沁人的香。③在土豆花丛中,我偏爱紫色的花儿。④蹲在一朵紫色的花儿前,我眯起眼深深地嗅着。⑤这花儿除了香还有些甜。⑥我用手轻轻触动那根花蕊,竟沾了一指金粉。

A . ①②之间 B . ②③之间 C . ③④之间 D . ④⑤之间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三)

满架秋风扁豆花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走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个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本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 (1) 第七自然段“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中“那个姿势”指的是(    )。
    A . 与时光握手言欢 B . 采摘扁豆 C . 认真地在读一本书 D . 坐在门外的扁豆花旁
  2. (2) 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    )。
    A . 赞美扁豆花很漂亮 B . 赞美老妇人爱读书 C . 夸赞扁豆好吃 D . 歌颂生命不息
  3. (3) 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 . 照应开头 B . 呼应前文 C . 总结全文 D . 点明中心
  4. (4) “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下列加点字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 相告——快踏清秋 B . 目之所——其日中如探汤 C . 业务——穷则变,变则 , 通则久 D . 万籁静——虽与之
将“起初,白的,紫的,还有淡红的,星星点点浮在土豆秧上。”插入下面的语段中,位置最合适的一项是(    )

①一场雨过后,土豆花儿开了。②没几天,土豆花儿就开满了田地,远远地就能闻到它沁人的香。③在土豆花丛中,我偏爱紫色的花儿。④蹲在一朵紫色的花儿前,我眯起眼深深地嗅着。⑤这花儿除了香还有些甜。⑥我用手轻轻触动那根花蕊,竟沾了一指金粉。

A . ①②之间 B . ②③之间 C . ③④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