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知识点题库

读课文《春》,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春满燕园

季羡林

     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但已显出疲惫的样子。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   

     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方在繁荣滋长。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种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年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蝉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心里一愣,我的眼睛仿佛有了佛经上做天眼通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他又仿佛是在备课,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论文,想给他们提些意见,共同切磋琢磨。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再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见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尖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似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把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我走进大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做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也都是全神贯注,鸦雀无声。   

     我很自然地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了起来。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还能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焕然充满了汲不出的喜悦。我仿佛看到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不但已经开过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是满树红花。未名湖中长出了车轮般的莲花。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更显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也不显得疲惫。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象吗?不是的。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我相信,住在这个园子里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同学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即使到了金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心中,永留园内,它是一个永恒的春天。

  1. (1) 文章首段写燕园花事渐衰的景象,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古诗或古文中哪些语句描写的情形与之相似或相反?

  2. (2) 描绘事物时可以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器官,本文中即有体现,请你从其他文章或诗词中找出运用某一器官进行描述的语句。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默写填空。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②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

③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④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1) 首句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 (2) 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课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比较下边句子中划线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长)出来。

②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拍)着你。

指出下列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

①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②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③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②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B .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C .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 . 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 . 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 . 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 . 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雨的四季》的作者刘湛秋,著名诗人、翻译家。 B . “他夹着尾巴逃跑了”一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 C . “我们要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行。”该句中“包袱”用的是该词的比喻义。 D . “当我能正确拼写水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该句中“能”“拼写”“自豪”均为动词。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闻王昌齡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

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

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

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1. (1) 【析场景】

    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乙诗前两句

  2. (2) 【赏写法】

    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乙诗后两句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后面各题。

文本一:

冯剑华

①雨,应该是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②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③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④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⑤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⑥“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⑦春雨,是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⑧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⑨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⑩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⑪夏日的雨,是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⑫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⑬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⑭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文本二:

春 雨

楚笛

①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季,终于,你来了。

一睁眼,你晶莹莹的身影已晃动在我的窗前,你脆生生的喉音正叩响着我的窗纸。是怎样急迫地披上衣,推开门!我迎接你。

③看着你,我的目光不能有一瞬转移;听着你,我的耳膜不放过一个音节。从遥远的天际到漠漠的平川,每分每秒你都在诞生与消亡里挣扎。生的喜悦,死的恐惧,欢唱与呐喊的一声:叮叮咚咚。我实在是贪婪的,贪婪地想挽住你,拥有你。于是,我便嗅着你,闻着你,用我干裂的唇抚慰你。多少日子等候的焦躁,在吻你的时候,平平润润了。

④来吧,亲爱的你。和我一起望穿时光,看一看十年前的听雨少年。四月的西湖,黄色的柳眉落了,在浅蓝浅蓝的天色湖光里缤纷。那一天,燕子矶上,我倚着“红楼”梦见六朝故都的脂香粉浓。你挹我以满颊的清凉,淋淋漓漓的,真的欲说还休吗?北上的车厢里,有一篮满满的轻愁,是你送的。

⑤十年了,看了十年的塞外风景。北国的味道只在白雪铺天盖地的时候。白的枝条,白的山石,白的冰河,胡城关山的剽悍强健就尽在其中了。东北喜欢用红砖瓦盖房子,鲜艳中有一种狂傲不羁的浮华。住了十年,我一直不习惯,只好在窗外挂一个风铃,夜里在软软柔柔的昆曲中逛一逛寒山寺,想一想记忆中的青山绿水。江南都喜欢青砖,素素淡淡地立在田野里,间或有一阵雨滴答在瓦上,漾起一片灰色的温柔。

⑥风铃声可以权充作我故乡的雨声吗?今夜的梦境也可以和听雨少年的一样吗?暖流从那边飘过来……

⑦来吧,亲爱的你!给我丝丝毫毫南方的气息。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眼波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吧。

⑧盼望了三千六百多个日子,仍不能定下归期。

⑨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季,剔透的你从故乡的云际落下,落在我的发梢、唇上、心底……

  1. (1) 联系全文,说说文本一中第①段的作用。
  2. (2) 文本一最后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秋日的雨“阅尽沧桑”“并不落寞”?
  3. (3)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本二中画横线的句子。
  4. (4) 和文本一相比,文本二最大的特点是采用第二人称来写春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习了《春》一课后,某中学开展了以“寻找春天的足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走进春天,去寻觅春的芳踪。
  1. (1) [惜春] 请欣赏下面题为《春光明媚读书时》的漫画,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春光明媚读书时

  2. (2) [绘春] 请联系全诗,仿照画线的诗句,将下面这首小诗补充完整。

    春天的色彩

    东风吹开了河面的薄冰

    多彩的春姑娘便亮相了——

    洁白的头巾上

    闪烁着纯真与无邪

    湛蓝的眼眸里

    透露出憧憬和希望

      

     

  3. (3) [赞春]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有人为春天拟写了下联,请你写出上联。

    上联:

    下联:红杏点点绣千山

  4. (4) [护春] 因为人类无休止地破坏自然,如今,朱自清笔下的“春”越来越难以寻觅。为了让人类重新拥有美丽的春天,请你拟写一则环保公益广告。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选自朱自清《春》)

[乙] 应当说,春天是生活在冬天里的人最渴盼的一个季节。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说过:“冬天是一位冷静的、难以亲近的美人;它的严寒,历来折磨人。”而当春日来临,软软的风把云片吹成雨丝,落在树枝花枝上,让新绿的叶子长出来,随即而来的阳光照耀大地,一时柔和垂散,翠蔓伸延,处处鸟语花香,多么引人入胜。新春的气象,新春的风光,给人带来了多少新鲜的希望。正因如此,当新春即将来临时,世上的人,总是怀着急切而又敏感的心情,迎候她的到来。

迎春,确是一种别样的心情。当屋外风雪弥漫,屋内炉火正红时,若有故知新友,围坐一起,纵论天下,把盏放歌,末了,都会在心里问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耐不住寂寞的人,也许会在心中涌出“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的诗句,在冰天雪地的烈风中,跳上马鞍,抖缰冲天飞驰而去,洒下一路豪气,塑一身冰莹透亮的自我。这种迎春的情怀,不可不谓之火爆、热烈。总之,不同的人,迎候新春来临的言行举止各有爱好和不同,但就其对春天的渴望来说,其实是一样的。

是的,春天总是会来临的。到那时,残雪会在梅花中融尽,春风会从柳条上归来。而今,处于新世纪中的人,正是怀着对春天的一种美好的渴盼,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积极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且在迎接大好春天来临的时刻,不忘世上还有需要温暖的地方和需要温暖的人,向他们伸出友爱的手,送去关怀,送去情意,送去春天的希望。

这就是我们需要同唱的一首迎春的歌。这样的歌,要唱给你,要唱给我,唱给正要返乡过年的打工人,唱给亟待就业的下岗人,唱给支援西部的人员,唱给戍守边疆的官兵……唱给中华众多的民族,唱给幅员辽阔的祖国!

(选自《春之歌》)

[丙] 冬雪渐消,湿润的泥沼里,草种子就潜心于构思了。春天的诠释在她的横叶竖茎里悄悄拱出地面。

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写她的随笔。

旷野上,树林忙着做插画,野花赶着绣彩图,春草蔓延蔓生,更行更远,没有谁能阻挡得住她行路的脚丫。鸟在空中配着它的画外音,解说给匆忙行走的云听。

雏鸡最先啄开蛋壳,雏鸭也被惊醒,纷纷睁开眼睛来读春天。它们最喜欢在春草的段落之间追寻,碰到读不懂的地方,就去啄一啄,嚼一嚼,草汁儿鲜嫩清香,甜中有些苦。鸡无事就站在岸边打量风笔的气韵,跳着脚儿喊一声:“这笔好神奇哟!”鸭子“扑通”一声落进碧水里,翻着筋斗洗个澡,“看这水墨染不染得绿我的羽毛!”风笔频蘸水墨,碧波乍起涟漪,把个呆鹅都看得欢了,拍着翅膀“呱呱”地叫起来。

走过河岸的庄稼人早已沉不住气。暖暖的太阳晒酥了筋骨,厚重的冬衣脱去,一身的力气长出来。他背起背篓,扛起犁耙,去开垦他的田亩。唐诗宋词的种子在仓里耐不住寂寞,胚芽的眼睛瞄向春雨的胸脯,像婴儿渴望母亲的乳汁。

犁笔翻开田垄,播一首玉米的抒情诗,撒一章豆子的论文,再种一部枝蔓横爬的红番薯的长篇小说……大块的田地他决不肯放过,至于田埂、路沿、山坡、谷洼,就大大方方地送与春草去填补空白。

(选自《春草散章》)

  1. (1)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三个选文,都写出了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欢快和喜悦之情。 B . 甲文第1段,由景及人,颂扬人们抓紧春天的美好时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C . 乙文所说的“迎春”,所迎的仅是季节上的春天。 D . 丙文表达了作者对春草、春天及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 (2) 乙文中列举了人们哪几种迎候新春来临的行为?
  3. (3) 丙文“犁笔翻开田垄,播一首玉米的抒情诗,撒一章豆子的论文,再种一部枝蔓横爬的红番薯的长篇小说”中所说的“抒情诗”“论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
  4. (4)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②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写她的随笔。

  5. (5) 阅读这三个选文,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秋天的怀念》文章的末尾写得最美,既有写景,又有抒情。母亲离开了我们,“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看菊花既是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也是对母亲遗愿的达成,还是“我”新生活的开始。“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无尽的嘱托,也是“我”明白的“我”生命的真谛,“我”要照顾好妹妹,和妹妹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活得更加精彩。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B . 老舍《济南的冬天》中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C . 《猫》写了“我”们一家养猫的故事,其中详写第二只猫。因为第二只猫有趣、活泼,给我们一家人带来了很多快乐,并且能够抓老鼠。它的亡失让我们伤心了很久。这只猫集中表达文章热爱动物的主题。 D .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他通过自身的经历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的方法——爱让生活充满阳光。
诗句中的两个“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