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知识点题库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民族和中外交往的过程.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正确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文成公主入藏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孝文帝迁都洛阳.

A . ①④②③ B . ①④③② C . ①③②④ D . ①②④③
唐朝中外交往中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③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④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唐朝对外贸易发达,在各国的物产中居唐朝进口首位的是(  )
A . 日本 B . 新罗 C . 印度 D . 波斯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王朝设有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客院)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波斯(伊朗)曾不断派遣使者前来长安,波斯商人遍布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简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

【盛世之治】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和同一家】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开放交流】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1. (1) 采纳魏征建议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谁?这位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
  2. (2) 历史上把唐朝的鼎盛时期称为什么?
  3. (3) 吐蕃人是现在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4. (4) 试举两例唐朝时对外交往的事例。
  5. (5) 通过上述对唐朝历史的探究,谈谈和谐社会需要具备的因素。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是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追溯历史渊源,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汉代)贸易的进行主要是通过穿越欧亚大陆中部的陆路和环绕欧亚大陆边缘的海路。这两条总的路线决不相互排斥,也不相互独立。大部分货物的运输既靠陆路,也靠海路;通常是埃及和印度之间取道海路,印度和中国之间取道几条陆路中的某一条此外,各条陆路和海路均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如果走某条路线费用太高,或者极不安全,那么,通常乱会使贸易转向其他路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穿越欧亚大陆中部的陆路”开辟奠定基础的事件是什么?请举一例说明西汉时期通过此陆路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对外交流路线的特点是什么?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得益于国力强盛,当时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的显著表现有哪些?
  3. (3)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 .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C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对比下图两枚古钱币,得出的结论中不应有(   )

A . 二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 . 钱币上都有汉字 C . 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D . 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
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 . 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 . 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 . 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 .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唐代许多著名的艺人和宫廷乐师来自中亚,带来了许多中亚特色的舞蹈,中国的乐舞也不断地向四周各国传播。这说明唐代(    )
A . 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B .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 . 中外文化交流活跃 D . 与中亚各国信仰相同
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下图是出土于唐长安城遗址的伎乐八棱金杯,杯身上的乐师深目高鼻,服饰带有中亚风格,手持琵琶等西域乐器。该文物可用来研究(    )

A . 唐朝的农业状况 B . 唐朝的制瓷业成就 C . 唐朝的文学成就 D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对外贸易繁荣。居唐朝物产进口首位的国家是(    )
A . 日本 B . 波斯 C . 新罗 D . 天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贸易;也有民间往来,还有佛教的传播等。

材料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郑和为‘三宝太监’)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新加坡有“三宝山”。

材料三:马戛尔尼是英国18世纪政治家、外交家。1793年,他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乾隆帝听后严词拒绝,说了这样一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有哪些特点。
  2. (2) 材料二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从材料二中你能概括提取哪些历史信息?
  3. (3) 材料三中乾隆帝的心态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是什么?他的观点导致了什么对外政策的实行?
  4. (4) 对比材料一、二和材料三的不同后果,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多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非常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有(    )

①国家强盛,文化辉煌

②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进行管理

③对外交通发达

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恰当的是(   )                   
    

 史实 

 

 结论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促进了中国同亚欧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B 

 

 唐朝高僧鉴真西行取经 

 

 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中印友好交往 

 

 C 

 

 明朝郑和下西洋 

 

 促进中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D 

 

 清朝闭关锁国 

 

 禁止一切对外贸易,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A . A B . B C . C D . D
各国文明融合共荣,交流与碰撞,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国家,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

——摘编自荣新江、李孝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

材料二:闭关锁国、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法]野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汉、唐两朝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各一例。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山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简要评述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8年起日本文明“可塑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出现“可蛾性”的原因。
  4. (4)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
唐朝时期,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往活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速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松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据《旧唐书》

材料三: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经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

——据习.平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 (1) 材料一中“朕”的言论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朕”被各少数民族尊奉为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分别列出唐朝“把域外文化带人唐土”“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历史史实。
  4. (4) 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对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华文明的启示。
如图是唐墓壁画中《客使图》,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景。据此可知唐朝时(    )

A . 绘画水平提升 B . 设立外交机构 C . 中外交流频繁 D . 科技发展迅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一观,点称为“修昔底德陷阱”,被西方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他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美国《赫芬顿邮报》子报《世界邮报》创刊号于2021年1月22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发布,创刊号刊登了对中国国家主席习.平的专访,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木等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平在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摘自香港《文汇报》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昔底德陷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得到印证的史实。面对“萧条、危机”,为了“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德国和日本是怎样寻求解决的?
  2. (2)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二的“两大集团”的对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材料三中习.平主席说:“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请运用中国史的有关知识,加以说明。
  4. (4) 结合当今世界形势,正在崛起的中国应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请你提几点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