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知识点题库

小明同学制作了一张知识总结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  )

图片_x0020_277

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③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③④
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3. (3) 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简表

时间

交往史实

时间

交往史实

西汉

开辟丝绸之路;佛教传入

明朝前期

郑和下西洋;实行海禁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明朝中后期

实行海禁;戚继光抗倭

宋朝

设立市舶司;海路贸易兴盛

清朝

闭关锁国;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海路贸易兴盛



材料二:1919年,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滔滔雄辩,在会场上引起强烈反响。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

材料三:1979年元旦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中写道:“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1. (1) 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 (2) 为什么说当时“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
  3. (3) 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中央之国”大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下列反映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有(    )

①丝绸之路    ②遣唐使    ③郑和下西洋    ④册封“班禅”

A . ①③ B . ①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从6世纪开始,中国文明大规模地传入日本,由大陆渡海而来的学生、教师、匠人和僧侣,不仅随身带来了新的宗教,还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它先是主动与海外各国沟通,后来又走向保守,命令沿海人民不得下海,也不得与来华的番船交通。出海的舰船被搁置废烂,连航海图都被焚毁。在最后一次航行的一百多年后,中国东南沿海遭受倭寇侵扰,澳门落入葡萄牙手中。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中国当康雍乾三世曾强盛一时,以致清廷及许多知识分子,自满之余一步一步走向心理上的自闭。实际上,在其全盛之时,清朝已是中国文化的黄昏,道光之后则是一抹余晖,隐入苍茫暮色。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 (1) 材料一反映出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有何特点?为中国文明传入日本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有哪些?请写出一个。“新的宗教”指的是什么?日本为吸收中国先进文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2. (2) 材料二中,中国历史的“转型”指的是什么?写出一个明朝时期与海外主动沟通的事例。材料中提到的“倭寇”来自哪里?在抗倭斗争中,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请写出一位。
  3. (3) 材料三反映出清朝时期中国人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4. (4) 如果时空可以穿越,你有机会对明清统治者提出建议,你将对他们说些什么?请简要写出两点有益的建议。
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
A . 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 . 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 . 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 .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唐朝时对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 . 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 . 唐朝的对外政策开放 D .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根据史料探究历史的真谛是学习历史的目标之一。日本某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八世纪的日本人书写的汉字书法作品真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有( )           
A . 中国的书法艺术得到日本人的喜爱 B . 中日文化交流比较密切 C . 日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 D . 作者可能是日本的遣唐使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来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观察图1和图2

图片_x0020_100001

材料三: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四:“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净解禅缘。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1. (1) 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的盛世景象,这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 (2) 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什么用途?
  3. (3) 材料三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4. (4) 材料四和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
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一:

图片_x0020_100006

材料二: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三: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图片_x0020_100007

  1. (1) 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我们应该学习他们怎样的精神?
  2. (2) 根据材料二、三、四,归纳唐朝对外交往兴盛的原因。
隋唐时期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图

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材料三:《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王朝设有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

  1. (1) 据材料一回答:该项工程以①为中心,北抵②,南至③。观察此图,请你写出隋炀帝巡游江南从洛阳南下余杭所经过的运河依次河段是
  2. (2) 据材料二分析,科举考试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 (3) 试举两例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4. (4) 以上材料体现出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要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我们可从以上材料中获得哪些借鉴?
文明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键问题。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 3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 13 次。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 “岭之南,其州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拜占庭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对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性,在拜占庭帝国千余年的

历史中,一直贯穿着强烈的崇尚古典文化的倾向。……在拜占庭帝国风雨飘摇的衰亡时期,拜占庭人将这种对古典学问的喜好带到了意大利,而这里恰好正在经历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洗礼。……拜占庭末代王朝的知识分子以精湛的古希腊学问吸引了大批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而他们携带大量手抄本 西迁的行动也不自觉地促进了意大利复兴古典文化的热潮。

——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三:19 世纪 60 年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词汇里多了一个新词:“资本主义”。这段历史是 一出进步的戏剧。……而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一个新的戏剧性因素,即西方的掠夺和 征服。……一个主张“现代化”的党派在逐渐形成当中,但我们可以说他们并不想改变旧中国,只 是想使旧中国具备制造西方军火的能力而已。正因为如此,他们在 19 世纪 60 年代发展军火工业的 尝试收效不大。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文明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 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 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习.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描述了唐朝时的景象,从中可以看出唐朝对待中外交往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引用材 料原文回答)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2. (2) 材料二中所说的“复兴古典文化”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概括拜占庭 文化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回答 19 世纪 60 年代“资本主义”这个词汇 在世界盛行的原因。材料中,旧中国“发展军火工业的尝试收效不大”的原因是什 么?
  4. (4) 根据材料四,说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在世界文明交融的浪潮中,怎 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
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路线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7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唐→日本

鉴真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A . 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 . 交通发达,纵贯欧亚 C . 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 . 国力强盛,威震四海
对比下图中唐朝和日本的两枚古钱币,形制和重量完全相同。下列结论中不准确的是(   )

A . 二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 . 钱币上都有汉字 C . 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D . 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
下图是出土于唐长安城遗址的伎乐纹八棱金杯,杯身上的乐师深目高鼻,服饰带有中亚风格,手持琵琶等西域乐器。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 . “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B . 唐都长安的城市建筑 C . 唐三彩制作工艺的成熟 D . 唐代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玄奘西行    
③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④遣唐使来华    
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③④⑤ D . ①②③⑤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的繁盛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推动中华民族大家庭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中外文化交流,而反过来,民族交往和中外文化交流又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一七七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三:唐代中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发达。唐朝时期, 西方的先进冶炼技术传入中国,唐朝音乐舞蹈吸收了西域和外国的精华,有风格多样、优美和谐的音乐作品,有雄劲(刚劲、豪爽、活泼)的健舞和柔和婉转的软舞(如《秦王破阵舞》《霓裳羽衣舞》)。此外,中东地区的服饰、生活习俗也相继入中原,大食商人在长安、广州等地建立清真寺,袄教、摩尼教也在唐朝传入我国,并且有西域人在长安开酒店。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1. (1) 材料一中的“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得益于哪一个著名的工程?这个伟大的工程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 (2) 材料二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于民族关系怎样的态度或政策?唐朝是如何加强与吐蕃的联系的?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前提条件。并从材料三中指出2处唐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4. (4) 根据材料四,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 (至少说出两点)
当东方遇见西方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当东方遇见西方,文明的交流就此开启。

  1. (1) 结合图示观察图A,找出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最西抵达地,找出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陆上丝绸之路”出发地:最西抵达地:“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

  2. (2) “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朝,(人名)通西域是“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海路联系日益活跃。明朝初年的(人名)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东方遇见西方”的认识。
“唐朝时阿拉伯旅行家麦斯欧迪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就有20万。’”材料反映的是唐朝(    )
A . 人口迅速增长 B . 中外交流频繁 C . 来华贸易增长 D . 民族交融增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中国外交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古代中国的强盛与外交的双向性;近代中国的衰落与外交的被迫性;当代中国的变革与外交的参与性;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崛起与外交的共荣性。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外交政策有着不同的原因。但不管其原因和特点的差异性有多大,其和平的本质却始终不变。

——摘编自吴慈仁《中国发展与外交政策的变化》

要求:①阐述材料的核心观点,选择符合不同阶段外交特点的具体史实六例(每个阶段至少一例)进行论述。②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字数不少于2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