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知识点

一、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唐招提寺是友好见证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1.时间:贞观初年。唐太宗时期
2.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

——中国史学家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

  1. (1) 图一和图二人物分别是谁?
  2. (2) 图二人物生活于哪一位帝王在位期间?他要到哪里求取佛经?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3. (3) 作为青年学生,你从两人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4. (4) 结合材料二说一说中国的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中原汉族政权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民族关系的处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1. (1) 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他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2. (2) 材料二中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除此之外,再列举一例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事件?
  3. (3) 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称为什么?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判断题
1.唐代后期,起义军在张角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
  1. (1) 唐代后期,起义军在张角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
  2. (2) 鉴真回到长安后,主持译经工作。
  3. (3)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4. (4) 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5. (5) 隋文帝时,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 (1) 写出图一和图二所指物体名称。
  2. (2) 图三和图四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 (3) 图三和图四反映了唐朝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文成公主同松赞干布和亲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华  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③④⑤ D . ①②③⑤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帝国,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盛世最多的朝代,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往频繁……

请回答:

  1. (1) 唐朝统治者先进的治国理念是唐朝出现多个盛世的原因之一,其治国理念是什么?
  2. (2) 唐朝的盛世很多,其中最鼎盛时期称之为什么?其治国措施有哪些独到之处?
  3. (3) 列举唐朝时的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方面的典型事例各一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材料二:“自从贵王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材料三:“唐人不仅喜爱胡食,还喜穿胡服,戴胡帽,穿胡靴”

材料四:唐帝国以其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精华。

  1. (1) 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2. (2) 列举盛世经济的表现

    先进生产工具:

    精美陶瓷器:

  3. (3) “贵王和亲”指什么事件?
  4. (4) 两则材料反映了盛唐习俗有什么样的特点?
  5. (5) 列举唐朝中外交流的两件大事
  6. (6) 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隋唐时期的特征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1所示

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材料三图2、图3。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朝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分别是哪里?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何意义?
  2. (2) 材料二的诗句与我国古代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3. (3) 图2和图3两位高僧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请任选一人简要谈谈他们的事迹。
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中央帝国,万邦来朝 B . 交通发达,通往各国 C . 开放政策,吸引外商 D . 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大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
A . 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 . 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 .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 .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
  1. (1) (盛世之治)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①采纳魏征建议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谁?这位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写出两点即可)

    ②历史上把唐朝的鼎盛时期称为什么?

  2. (2) (和同一家)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3. (3) (开放交流)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4. (4) 通过上述对唐朝历史的探究,谈谈和谐社会需要具备的因素。(写出两点即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1. (1)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此在治国时,他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2. (2)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说明。
  3. (3)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描述的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4. (4) 唐朝的繁荣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文成公主人藏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新罗音乐传人中国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①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某同学为历史小讲堂搜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可以判断他的学习主题是(  )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郑和下西洋

A . 文学艺术发展 B . 中外交通发达 C . 中外文化交流 D . 民族关系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摘编自乌廷玉《隋唐史话》(上)
材料二: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只有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材料三:贞观元年,他从长安启程去天竺求法,途经今新疆及中亚各国,历经艰险到达今印度地区。他遍游五天竺,走访天竺名僧,潜心研究佛教经论,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今印度伽雅城西北).师从戒贤研究佛学,以后代替戒贤为众僧讲经说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
  2. (2) 材料二体现了鉴真的哪些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鉴真东渡日本的意义。
  3. (3) 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在促进唐朝与外国的友好交往中作出的贡献。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朝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特点。
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玄奘西行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经历了友好,也经受了挑战,中外交往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仔细观察下列图示,依据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对年代尺中六例中外交往史实进行阐述,并写出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③史实准确、语言流畅、表述成文,字数240字左右。

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下列不属于唐朝采取的措施的是(    )
A . 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B . 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 C . 外国人考中进士可以做官 D . 命令外国人必须改用汉姓
解读唐诗,品味历史

某校七年级2班的历史老师发起了“搜集唐诗,解读历史”的系列探究活动。以下是系列活动之一,请你也积极参与吧!

  1. (1) 【搜集唐诗】请你分享一下,搜集唐诗的途径有哪些?试举两例。
  2. (2) 【唐诗解读】以下是2班同学搜集到的两组唐诗,请你参与到对唐诗的解读过程中。

    第一组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②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王建《凉州行》

    ③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李白《哭晁卿衡》

    第二组

    ①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无家别》

    ②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军州体不一,宽猛性所将。——杜甫《入衡州》

    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第一组诗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3. (3) 第二组诗句中的①②两句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
  4. (4) 《不第后赋菊》的作者为了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愿望,采取了什么行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 (5) 【主题归纳】依据上述两组唐诗及其解读,归纳此次探究的主题。
2014年印度政府依据《大唐西域记》的相关记载,最终重建那烂陀大学。现在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却是世界上保存唐代风格最完整的建筑。这表明文明具有(    )
A .   互鉴性 B . 丰富性 C . 多样性 D . 单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