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国家主席习.平出访欧亚三国并出席上合峰会之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瞩目,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和波兰受到的高规格接待。习.平主席此番继往开来的盛世外交之旅,向全世界释放出积极、强烈的信号,作为日益崛起的大国正用自己的胸襟、担当拥抱世界。

——中华新闻网《继往开来的盛世外交之旅》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对外往的特点。列举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具体史实。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根据材料指出该政策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3. (3)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对外交流的认识。
如图的人物是意大利威尼斯人他于元世祖时代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是(   )

A . 利玛窦 B . 阿倍仲麻侣 C . 马可•波罗 D . 松赞干布
若给“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这三部分内容概括一个主题,下面各项中最恰当的是(   )
A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B .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C .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D . 世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助他们指出哪一个是不恰当的(   )
A .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 . 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 . 玄奘西游天竺 D . 日本遣唐使来华
唐朝时期同新罗交往频繁,下列有关史实叙述不正确的有(   )
A .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 . 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少 C . 新罗仿照唐朝,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D . 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广泛流行于民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有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字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派别,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英国近代思想家)

  1. (1) 材料中“在战争上”、“在航海上”的发明分别指什么?
  2. (2) “第一种在文字上”的发明是指宋代的活字印刷术,它的发明者是谁?“第三种在航海上”的发明对人类的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三种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它们在传播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的是谁?
  4. (4) 从三种发明以及它们的运用和传播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后。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下列诗句能反映唐代中外交往的是(   )
A .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 . 停杯共说远行期,人蜀经蛮远别离 C .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 . 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
下图文字节选自藏族人民流传久远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吐蕃人民只从事游牧生产 B . 政治联烟是唐蕃友好交往的唯一方式 C . 吐蕃文化没有给中原地区带来任何影响 D .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下图所示为唐蕃会盟碑,其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是我国民族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为唐蕃友好交往做出贡献的中原人物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 B .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C . 金城公主和尺带珠丹 D . 松赞干布和尺带珠丹
唐朝后期,一位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回国后向人们描述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 . 遣唐使陆续回国,参与国家建设 B . 人们在议论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 C . 日本仿照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D . 玄奘在奈良讲经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天宝元年(742年)到天宝七年(748年),他接连五次东渡,均告失败。天宝十二年(753年),他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

材料二  唐朝时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1. (1) 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有何历史贡献?
  2. (2) 材料二认为“唐朝时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与印度文化输入唐朝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 (3) 材料一、二表明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怎样的特点?
  4.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
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正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说到唐朝外交,我们不自觉地就会跳出一个词:开放。对于开放,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文化的输入,可是对唐代而言却是凭着开放,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唐文化圈。下列与唐文化圈形成无关的是(    )
A .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B . 玄奘西行     C . 遣唐使、鉴真东渡 D . 新罗留学生来到长安
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大食金币          波斯萨珊银币         东罗马金币

A . 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 . 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 .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 . 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有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丝绸之路”为沿途地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通道。盛唐时期的长安,中西文化交融。如图是陕西西安出土的《唐骑驼乐舞三彩俑》,骆驼昂首挺立,中间一胡人跳舞,其余四人围坐演奏胡乐。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四 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盛唐时期长安社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今的"一带一路",中国对外交流日益深入和扩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袁行需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 .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1405-1433 年,郑和率船队 7 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郑和7 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 200 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 60 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 27000 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 、厨师、工匠等。

材料四: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 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做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材料三、四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日本派到中国学习的使节,在当时称为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能够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4. (4) 材料四中清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此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积极和消极影响?
  5. (5) 从材料五中概括丝路精神的核心。
  6. (6)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唐朝至清朝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佐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 .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 .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整理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材料二: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咏唐诗,雅好唐乐,研习“唐绘”,行唐礼,穿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日本为例说明唐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时间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批遣唐使。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 . 欣赏唐朝美丽风光 B . 传播佛教文化 C . 推动与唐朝友好关系的发展 D . 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材料四: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多边会议,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简史》

  1. (1) 材料一中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3. (3) 材料三中图3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 (4) 根据材料四,谈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