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轻武的政策 知识点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重文轻武的政策 知识点题库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 . 休养生息政策 B . 重文轻武政策 C . 重武轻文政策 D . 对外开放政策
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不以从军为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A . 宋朝重武轻文 B . 宋朝重文轻武 C . 从军死伤几率大 D . 从军收入低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某班以“隋唐宋三朝的社会发展成就”为主体,开展探究活动。

(一)幸福的生活:

图一:科举考试图

图二:宋代耕织图

图三:《清明上河图》

(二)多彩的风貌:

  1. (1) 图一体现了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宋代大部分官员来自科举考试,这反映了宋代什么样的国策?
  2. (2) 图二描述的是江南农民种植水稻的场面。当时种植的优良水稻是什么品种?
  3. (3) 在四川地区出现的携带方便的钱币,它的名称是什么?最早使用是在哪个朝代?这种货币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后人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尊孔崇儒,这体现了宋朝统治者(    )
A . 重文轻武 B . 改革科举制度 C . 削弱相权 D . 实行“推恩令”
陈寅恪就曾经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有多数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关键时期。下列说法可以论证此观点的是(   )

①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②宋朝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

③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④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均发明于宋朝

A . ①② B . ①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③④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了一首诗《退将诗》,其中有这样句:“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这说明宋代(   )
A . 崇尚武力 B . 重文轻武 C . 经济繁荣 D . 战争频繁
如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 . 隋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元朝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宋代统治者推行的主要国策是 (   )
A . 重农抑商 B . 闭关锁国 C . 以人为本 D . 重文轻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 重文轻武 B . 等级森严 C . 商业繁荣 D . 休养生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00012

材料二:太祖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灵涂炭,其何故也?”(赵)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三:元统治者打破两自然夺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夺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汉初年封国和中央在人口和辖郡的力量对比。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什么时期?材料二中赵普认为造成“战斗不息”的原因是什么?北宋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治国之策?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统治者将地方区域设置成“犬牙交错”的目的是什么?为加强对边疆地区夺管辖,元政府在台湾设置了哪一行政机构?
  4. (4) 综上所述,归纳西汉、北宋、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的共同作用。
宋代有诗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反映出宋代(    )
A . 重农抑商 B . 积贫积弱 C . 重文轻武 D . 商业繁荣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 . 加强北宋军事力量            B . 解决中央财政问题 C . 铲除地方割据势力            D . 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
宋朝的枢密院是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导致下表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时期

图片_x0020_1783712138

出身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徽宗

宋钦宗

武职出身正职(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正职(人)

2

1

6

22

5

7

5

10

5

A . 重文轻武政策 B . 重农抑商政策 C . 宋朝经济发达 D . 宋朝国力强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①读图: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②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图片_x0020_100005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三: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图片_x0020_100006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名称和北宋实行的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帝”指的谁?他统治时期废除了历代存在哪一制度?
  3. (3) 根据材料三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何影响?
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体现出北宋(    )
A . 无为而治 B . 重文轻武 C . 重农抑商 D . 藩镇割据
据统计,998年至1126年,朝中显要官僚,武人出身仅占官僚总数的4.5%,科举出身者则占总数的39.9%。这说明宋代实行(    )
A . 休养生息政策 B . 尚武轻文政策 C . 重农抑商政策 D . 重文轻武政策
下面是某电视记录片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北宋(    )

第一集 宋安对于“读书”提倡      第三集 关于“事业付之书生”

第二集 关于“宰相须用读书人”    第四集 文武兼长与文武分途

A . 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 . 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 . 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 .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汪洙(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这表明宋代(   ) 
A . 尚武风气盛行 B . 社会风气比较开 C . 藩镇混战割据 D . 全国读书风气深厚
唐朝人认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表明(   )
A . 唐朝的官员都来源于武将 B . 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 . 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 . 宋朝实行重武轻文的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新罗、日本全面学习唐朝,都曾通过考试选官。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习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材料二 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材料三 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宋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 (1) 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指什么?,隋炀帝如何创立与前朝不同的选官制度?
  2. (2) 联系所学,说说唐太宗和武则天如何发展科举制?
  3. (3)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初期,如何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4. (4)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说宋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后来对宋朝产生什么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