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材料3:关于《资治通鉴》一书,司马光在《进通鉴表》中曾说:“专取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材料4: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多媒体动漫长卷《清明上河图》,用北宋繁荣的都市风貌,辉映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极大地吸引了参观者的兴趣。

问题:

  1. (1) 材料1,反映的是哪个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苏湖”指的是哪两个地区?

  2. (2) 材料2,描写的是宋朝的哪一节日?它和我们现在的哪一传统节日相似?

  3. (3) 材料3,《资治通鉴》记述了哪一段历史?

  4. (4) 材料4,《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当时该城市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

  5. (5)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宋朝在定都开封期间,出现过哪些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    )
A . 唐都长安 B . 北宋东京 C . 南宋临安 D . 元朝大都
民族关系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材料二:唐朝在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上,采取了多样化的方式。唐太宗采用恩威并施的手段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关系。唐玄宗又多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加强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密切联系。民族友好成为了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主题词。

材料三: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1. (1) 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待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
  3. (3)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唐宋时期民族交融的积极影响。
  4. (4) 联系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哪项属于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    )
A .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 繁荣与开放 D . 民族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南移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岁币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贸易往来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下列关于北宋与辽、西夏关系的史实叙述错误的是(    )
A . 宋辽进行了澶州之战 B . 元昊向宋称臣,并给宋岁币 C . 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 . 宋夏先战后和
观察如图政权并立形势图,回答问题:

写出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政权名称:

A.

B.

C.

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等相关资料。由此可推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 B .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 . 繁荣开放的社会
元昊即位时,注意吸收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并多方争收宋朝境内的失意士人为其所用……又和大臣野利任荣等一起,模仿汉字创造了西夏文字,这说明(     )
A . 西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B . 西夏经济发展迅速 C . 宋朝士人地位十分低下 D . 西夏开始出现文字
辽宋议和、宋夏议和的共同内容是(  )
A . 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B . 宋割地给少数民族政权 C . 宋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D . 少数民族向宋称臣
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 民族政权并立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如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④的特征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民族交融 B . 文化昌盛 C . 国家统一 D . 中外交流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
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

人物

主要事迹

494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

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

A . 孝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 B . 孝文帝、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 C . 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 D . 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
下列是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对立的示意图,正确演变顺序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③④①② D . ④②③①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1. (1) 材料一中“朕”是谁?他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史实说明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 (2) 材料二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什么政权?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3. (3) 材料三图片共同反映了对哪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图一、图二各体现了哪一措施?
  4. (4) 写出以上材料和分析蕴含的民族关系的道理。
材料一:1005年,宋辽达成议和。宋真宗应允每年向辽输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兄弟之国。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宋史》

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

  1. (1) 材料一中“议和”指哪一历史事件?并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在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辽与西夏学习了汉族文化的哪些内容?
  2. (2) 写出材料二中这位抗金将领的名字?后此将领以什么名义被处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位抗金将领受到南方百姓爱戴的原因?
  3. (3) 材料三中的“胡虏”指哪个民族?这一时期民族交往频繁,有战有和,但和是主流。从战与和两个角度,各举一例典型史实。
民族团结、民族交往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步辇图》

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最后与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八思巴为十三世纪西藏杰出的宗教领袖,他在元朝统一西藏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促进西藏与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薛学仁《八思巴在元朝统一西藏中的作用》

材料四: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五:2015年9月30日,习.平总书记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1. (1) 材料一中的《步辇图》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该事件见证了哪两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在内容和影响上的共同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在中央设置的管理西藏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置,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4. (4) 材料四反映了元朝在民族关系上出现了什么现象?元朝时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
  5. (5) 综上所述,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民族关系?
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 统一国家建立 B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