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 知识点题库

北京城成为典型的大一统王朝都城是(    )

A . 春秋战国 B . 秦汉时期 C . 隋唐时期 D . 明清时期
从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到顾炎武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能够直接反映出科举制度哪一方面的变化(   )

A . 考试的内容 B . 考试的形式 C . 考试的目的 D . 考试的影响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开创庞大帝国的帝王之中,排名没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为无论是古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古罗马帝国的凯撒,他们的帝国早已不存在了,对世界的影响远无法与秦始皇相比。其实,即使他们在位时,其对帝国统一性的重组也远远小于秦始皇。——《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四:  多民族与大一统的局面向来为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学者所称颂……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曰:“今汉兴, 海内一统。”……清康熙帝曰:“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 ——张传玺《大一统与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

  1. (1) 材料一中秦始皇的“庞大帝国”正式建立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为巩固“帝国统一性”采取的经济措施。

  2. (2) 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材料二的思想?在他统治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什么?

  3. (3) 材料三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在抗击外来侵略方面的主要事迹。

  5.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促使国家兴盛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谈及中国盛唐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材料二:《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 (1) 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试举两个例子加以证明。

  2. (2) 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图片和所学知识,说说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有哪些?

  3. (3) 材料三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你能举出2项科技成就证明这句话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毕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役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它在经济上挥霍民生财富,在政治上挥霍天朝理想。在郑和的伟大远航中,有人看到辉煌,有人看到辉煌中的荒唐,甚至是悲凉。

材料三: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1. (1) 列举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各一例。

  2. (2)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有哪些?(正反两方面)

  3. (3) 对比汉唐的繁荣和清朝的落后,你对外交政策有何启示?

2014年1月1日,原创大型情景剧《郑和下西洋》在中国航海博物馆进行了首场演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第一次远航,比哥伦布首航早八十七年,比达伽马开辟东方新航路早九十三年,比麦哲伦从美洲航行到菲律宾早一百一十六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1)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哪些地方?

  2. (2) 郑和下西洋有何影响?

  3. (3) 从郑和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哪些品质和精神?

据史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皇帝八天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皇帝自己也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
A . 废除宰相制 B . 大兴文字狱 C .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 设立军机处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 (1) 东汉时的宦官张仲景改进了造纸术,价格便宜,质量提高,促进了纸的普及。
  2. (2) 宋应星的《齐民要术》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3. (3) 秦朝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
  4. (4)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出版,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其主题是“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同时与世界文明互通有无、携手前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群人,他们历经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

材料二:

材料三: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并对不同地区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

材料四:“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洪涛浩浩涌琼波,群山隐隐浮靑螺。”——(明)马欢:《瀛涯胜览》(材料大意:强大的华夏使者秉承皇帝的旨意,到番夷地区传达皇上的诏令。庞大的船队在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蓝色大海中航行,隐约看得见两旁的青山和海中的海螺。)

  1. (1) 材料中的“这条路”的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一说说“这条路”有何作用?请列举“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的一例史实。
  2. (2) 材料二中图8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何作用?
  3. (3) 材料二中图9所示人物在清朝前期的重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4. (4) 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在西藏地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
  5. (5) 材料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绿洲之路,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是从长安沿着河西走廊,过敦煌,出阳关、玉门关,再沿着塔里木盆地的两个边缘向西延的物品往来交往中,除了著名的丝绸向外传播,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也是通过这条线路传播到中国的,它就是冬小麦。小麦并不是中国原生的东西。它是沿着绿洲之路,在很早的时候传到中国的。这个功劳大不大?非常大。现在一半以上的中国人离不开小麦。

——摘编自唐小峰著《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材料二:中西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动比较

项目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达·伽马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船数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器件长24.5米,宽6米

分别有120吨、100吨和50吨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材料三: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作用导致了对世界人力物力资源的更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当欧洲的资本和技术与不发达地区的原料和劳动力相结合、首次导致一个完整的世界经济时,世界生产率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事实上,世界工业生产在1860到1890年间增加了3倍,在1860年到1913年间增加了7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通过丝绸之路向外传播和传入中国的物品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一,写出图中的A处是,B处是
  3. (3) 阅读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的特点。
  4. (4)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说明前两次工业革命如何有效利用世界人力物力资源?
2019年4月23日,习.平主席明确提出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从历史的角度看,下列不能成为海洋文化共生共存有力见证的是(   )
A . 海上丝绸之路 B . 郑和七下西洋 C . 国外使臣来华 D .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能反映淸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的是(   )
A . 三彩骆驼俑 B . 金奔巴瓶 C . 青花凤嘴壶 D . 铜火铳
明末民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中的“闯王”是指(   )
A . 陈胜 B . 张献忠 C . 史思明 D . 李自成
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 . 隋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    )
A . 戚继光抗倭 B . 鉴真东渡日本 C . 郑和下西洋 D . 马可波罗回国
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 (1) 发明转轮排字法——
  2. (2) 明朝的建立者——
  3. (3) 明朝的抗倭英雄一位——
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前期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注:做买卖)户数千家”的都会。汉口在清代的发展可以作为证据之一说明,清朝前期(    )
A . 农业得到较大发展 B . 手工业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 C . 商业很发达 D . 文化专制
明太祖时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清朝中期,专制皇权臻于极盛,在政治上的体现是(    )
A . “文字狱” B . 军机处的设置 C . 八股取士 D . 设驻藏大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帝从董仲舒请,罢黜百家,只立五经博士,为博士设立弟子员。额定五十人,一岁辄课,能通一经以上,得补吏。高第可以为郎中。自此渐渐有文学入仕一正途,士人政府由此造成。"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励学篇》

材料三:朱棣敕令纂修《四书大全》《五经大全》,颁行天下,以此作为士子习业的经典著作。……明统治者还在科举考试中发明了“八股”之法。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1. (1) 上述材料都提到的"五经"是哪一学派的经典著作?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宋朝采取了什么国策来引导"重视读书"的社会风气?
  3. (3) 材料三反映了明朝在科举考试方面采取了什么举措?对读书人造成了什么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古代统治者倡导学习"五经"的共同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