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

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内容: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③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  
2.作用(意义):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题库

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这说明(   )
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④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学习历史常常要对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A . 新经济政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B . 诺曼底登陆战——二战的转折点 C .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D . 苏联解体——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皇诏书规定: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材料二:“法令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材料三:“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

材料四:“农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古代日本的哪一次改革?使近代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的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写出一例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成功探索。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美国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

  4. (4) 材料四的内容体现了中国新时期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

  5. (5) 结合材料写出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材料二 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三 苏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创造的计划经济模式,即在公有制基础上,国家运用行政命令的手段,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计划的生产,是与资本主义放任经济截然不同的一种经济模式,而资本主义的放任经济则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
——中国社会科学网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的第一次尝试是什么?真正成功的又是什么重大事件?
⑵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在承认错了以后实行了什么政策?
⑶材料三苏联创造的“一种经济模式”是指什么模式?“深刻危机”开始发生于哪国?
⑷面对危机,西方国家纷纷寻求应对措施,是谁首次借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采取措施渡过了危机,措施最早从哪一行业开始?
⑸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不仅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在面对共同敌人时还可以团结合作,请举二战中一个最典型事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材料三: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到:“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名词。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3. (3) 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4. (4) 材料四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表1

表1: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

        年份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注:普特=16.8千克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材料二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体制。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材料三  (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以工作机会。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重组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2. (2) 据材料一概括1921﹣1925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原因的特点是什么?

  3. (3)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苏联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

  4. (4) 概括材料三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的看法?

  5. (5) 材料四出自一位美国总统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这位总统是谁?当时美国面临的困境被称为什么?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的状况,美国颁布了什么法令来调整工业生产?

  6. (6)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政府是如何“给人民以工作机会”的?这样做还能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7. (7)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概括美国政府面对困境所采取的措施具有什么特点。

下表反映了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数项目


时间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人均肉类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A . 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增长长期停滞 B .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 C . 农业集体化对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不大 D . 经济危机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俄罗斯联邦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1921年3月)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贫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苦果。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1. (1) 材料一中,19世纪60年代,俄国是怎样解决“关键弱点”的?这一“弱点”解决后,俄国社会发生了怎样根本性的变化?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出现在苏俄的哪一经济政策时期?这一变化为什么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得到作者肯定的原因。

  4. (4)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苦果”的根源是什么?为此,苏联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是什么?我们从中应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注:普特=16.8千克)


材料二: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30亿多美元修建众多公共工程,具体项目见下表。


材料三: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该组织的宗旨是通过开发市场,实施非歧视性的贸易原则,来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推出“美国优先”贸易政策,取消跨太平洋协定这种加剧全球化的协定,支持英国退出欧盟,借口中国为“汇率操纵国”,他的主张就是对中国商品贸易建立关税壁垒。

  1. (1) 材料一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二美国修建众多公共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什么现象?应该如何应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材料二:1978年12月18日的北京,白雪皑皑,空气新鲜。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的重大历史关头,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为重要的会议……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列宁的思路”和苏联僵化的“模式”分别指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会议?为什么说这次会议使“中国实现了伟大是历史性转折”?

  3. (3) “列宁的思路”、“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会议的共同作用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重要启示?

学习了九年级历史,九(3)班的同学对“二十世纪上半期世界的破坏与重建”这一话题很感兴趣,请你一同来参与讨论。

经济发展的内部危机与解决

材料一: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材料二: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列宁选集》,第4卷

政治极权化危机与解决

材料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意日法西斯相互勾结,在反共的幌子下,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战争阴云逼近各国人民。

──北师大版九下历史教材

材料四:(各成员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德、意、日)及其仆从国家作战;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1. (1) 罗斯福是如何改变材料一中这种状况的?该政策有什么创新?

  2. (2) 列宁是如何纠正错误的?这种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3. (3) 材料三中法西斯的形成与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有何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哪一体系的崩溃?

  4. (4) 二战中1945年为协调战胜德日法西斯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分析法西斯最终被打败的根本原因,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文明是指人类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就的总和。人类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请回答:

  1. (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汉字的悠久历史和绵延不绝。迄今为止,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一朝代开始的?

  2. (2) 有学者评价说,现代西方文明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基础,请具体说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重大意义?

  3. (3) 苏联的社会主义文明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921年,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上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4. (4)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请结合汉朝的历史,举例说明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交流。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已失败了。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1941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采取了行动。”这里的“战略上的退却”和“我们采取了行动”分别指(  )
A . 战时共产主义和罗斯福新政 B . 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 C .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D . 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
苏俄(苏联)时期先后实施了不同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给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0—1921年,苏俄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材料三: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行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列宁认为“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的政策是什么?为此列宁提出应借鉴利用什么生产方式来提高生产力?
  2. (2) 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当时实施的是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具有什么特点?
  3. (3) 材料三反映了苏联当时实行的什么经济模式?概括指出这一模式的特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要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材料三:“(这次会议)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因而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起点。”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请简要谈谈这种转变对该政权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罗斯福采取上述措施的原因是什么?该政策的实施对美国有何重要作用?
  3. (3) “这次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该会议做出了什么重大的决策?
  4. (4) 综合上述材料,一个国家或政权怎样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列宁没有参与的革命或探索活动是(    )
A . 俄国二月革命 B . 指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 . 制定新经济政策 D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一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在一个破产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是(   )
A . 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B .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 .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 . 挽救政权不稳的危机
改革与调整在促进苏俄的历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俄国“通过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之路”,与此结论相符的史实是(   )
A . 沙皇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B . 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进行戈尔巴乔夫改革、形成斯大林模式 D .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实施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材料中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
A .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B . 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C . 迅速实现了苏联工业化 D . 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

材料二: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苏维埃俄国领导人列宁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四: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手,被称为“看不见的手”。因此,自由放任主义认为,政府唯一的作用就是防止暴力、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相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1. (1) 材料一所述主张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他认为“民之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他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上”是谁?为改变汉初经济形势,他推行了哪一经济政策?

  3. (3) 材料三中的苏维埃俄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列宁所说的“利用资本主义”是指苏维埃俄国在1921年实行的什么政策?
  4. (4) 材料四“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哪一手段反其道而行之?
  5. (5) 综合上述材料,对于经济与民生,政府应如何协调“放”与“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