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题库

某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了如下四段历史情境,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1919年,俄国工人的吃用由国家统一配给 B . 1918年,俄国工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C . 1920年,俄国农民必须把余粮都交给国家 D . 1922年,一农民将余粮拿到市场去销售
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可以相互借鉴。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
材料二:“国家对公民所负的义务乃是仆人对主人所负的义务。人民创立了国家;人民通过一致的同意让国家继续生存下去。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处于困境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做为一种社会义务。”——罗斯福
材料三:“多种多样才能合成世界,有此有彼、又黑又白”——贺拉斯(古罗马诗人)
(1)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罗斯福采用了怎样的方式对失业者进行援助?
(3)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4)邓.小平是20世纪著名的改革家,1992年他面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提出判断是非的三个标准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俄)彼得格勒省农民说:“我们那里发生过把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愤。”吉尔吉斯的农民说:“粮食被收集得像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

——摘自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 (1) 苏俄农民对什么政策感到气愤和不满?为此,列宁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这一“改革”与列宁的“探索”在内容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图三位历史人物是20世纪以来最杰的改革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题:

  1. (1) 图一改革家最先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政策名称是什么?它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2. (2) 图二人物推行新政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其主要手段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 (3) 图三人物在进行的改革过程中推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取得了什么成就?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这一论段强调的是下列哪一经济举措(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 农业集体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计划是强制性的,“计划就是法令”……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在短期内(1928﹣1937年)就实现了工业化,从而为卫国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这些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办法后来都被固定下来,……以致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三:1926至1940年, 苏联工农业年均增长率

经济部门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年均增长率

21.2%

14.1%

1.5%

──摘编自《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四:针对姓“社”姓“资”的争论……(邓.小平)再次阐述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道理……由上可见,真正看透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各国失败根本原因的是邓.小平。

──《苏联真相》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什么政策?请写出该政策的实施者和主要内容。

  2. (2) 材料二认为苏联计划经济有什么积极作用?其特点又是什么?(写出一个特点即可)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经济发展的重点,概括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写出社会主义在苏联失败的标志,概括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失败的根本原因。

  5. (5) 综上所述,从苏联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在2016年“中国流行语”排行榜上,赫然在列的“洪荒之力”“互相伤害”“你咋不上天”“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等词句。如果1921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能上榜的是(    )

A . “新宪法颁布” B . “苏联成立” C . “新经济政策” D . “十月革命”
有学者分析某一经济政策时说:“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对列宁来说,这一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这一政策指的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 B . 新经济政策 C . 农业集体化 D . 社会主义工业化
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反映了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该变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注:普特=16.8千克)

年份

项目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 . 工农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C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创建
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 (1) 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改革——
  2. (2) 俄国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 (3) 1921年苏俄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改革——
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B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式

C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苏共对国家的领导力加强

D

1991年苏联解体

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

A . A       B . B       C . C       D . D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深刻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走近下列历史人物,回答相关问题。

  1. (1) 今年是马克思主义诞辰170周年,马克思以其开创性的理论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请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下第一次成功的实践是什么?
  2. (2)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仗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请分析是什么原因使俄国从“被打得半死”到“能够拄着拐仗走动了”?说一说该原因的创造性新体现在哪里?
  3. (3) 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这句话高度评价了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请列出林肯的贡献。
  4. (4) 瓦特是技师的楷模,他的成就把人类带入到什么时代?
  5. (5) 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请你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
如表为1921至1925年苏俄农业发展状况,据表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项目(   )

年份

项目

1921

1923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自由贸易 B . 新经济政策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 C . 斯大林模式下重视农业生产发展 D . 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
导致下表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实行(   )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

时间(年)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A . 新经济政策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罗斯福新政       D . 赫鲁晓夫改革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自我否定与吸收借鉴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20世纪,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社会革命层出不穷,但是真正够得上“新世纪”标志的,无疑只能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所说的“震撼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

——摘自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材料二  该政策允许农民将土地当成是自家所有来使用,也允许他们根据市场价格进行产品交易。……一些商人的商店在内战期间被国有化,他们现在可以重新管理商店,且政府允许开展小规模的私人制造产业。列宁还引进外商,投资矿产和其他发展计划。

——摘编自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

材料三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摘编自美国《时代周刊》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俄国十月革命是“‘新世纪’的标志”。
  2. (2) 材料二中的“政策”指的是什么?这一政策有何特点?
  3. (3) “中国模式”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指的是什么?归纳“中国模式”与材料一、二反映内容的共同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女仆说他的兄弟在乡间耕地,今年春天收成或者还好,雨水若是不足那可没希望了、食粮年年政府收尽,乡间生活,也没有城里人说得这样好。我告诉她,今年实行课税法,不致于尽收食粮,很可以多下些种子。

——瞿秋白《赤都心史》(写于1921一1922年初)

材料二:复活节是俄国旧历中最大的一佳节,家家户户都要相庆贺……已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这佳节,食物菜膳不容易取得。今年第一年……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现活泼的气象。

——瞿秋白《赤都心史》(写于1921一1922年初)

材料三:1929年10月,美国著名记者威廉·曼彻斯特写道:城里的妈妈们在码头上徘徊,等待扔出来的腐烂水果蔬菜,以便及时上去同野狗争夺。蔬菜在码头上卡车后,她们就跟在后面跑,时刻准备着拾起掉下来的任何东西。

材料四:我们将采取经过慎重考虑的、保守性的措施,以使我国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常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

——罗斯福《炉边谈话》

  1. (1) 材料一表明苏俄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使人觉得“很可以多下些种子”?导致材料二人们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 (2)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导致人们生活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四分析,为何要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为此,美国颁布了什么法律?
  3. (3) 综上回答,就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从中你有了哪些启示?
“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引文评述的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苏联工业化 D . 农业集体化
“约有75%的零售业以及大量的小型手工业经营权重新回到私人手中,农民终于可以自由买卖他们有余的谷物。但是政府依然控制着经济‘制高点’:重工业、批发商业、银行业与运输业。”导致俄国当时出现这一现象的政策因素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 农业集体化
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与时俱进。纵观世界历史各大国之崛起,无不如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篇)

材料一:19世纪中期的日本与大清一样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1853年,美国战舰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同时,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材料三: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获得发展的原动力。

——1981年日本文部大臣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苏俄篇)

材料四:一百多年前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近6年来,我们在经济方面保持经济的大幅增长┅┅我们一直想重振俄罗斯的雄风,让俄罗斯在世界的舞台上能够得到超级大国这样一个地位。

——2012年5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就职演讲

材料五: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领导下,通过实施五年计划,使其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最终形成了一种政治经济体制模式,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跻身于工业化国家┅┅而这一模式因没有统筹协调好,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美国篇)

材料六:“我们知道,我们已然陈旧的程序不足以满足时代的需要。人闪必须应用新理念和新技术重塑我们的政府┅┅这意味着变革。”

——2013年1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讲

  1. (1) 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的日本面临着“内忧外患”。日本通过哪一事件摆脱了民族危机?
  2. (2) 从材料二、三可知,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有远见的措施是什么? 
  3. (3) 材料四中的“一百多年前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60年后,俄国为走向社会主义强国又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是什么?
  4. (4) 材料中这一“政治经济体制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5. (5) 根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历史上罗斯福总统曾“应用新理念”帮助美国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度过了严重的危机。这一“新理念”的特点是什么?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些政策措施(    )
A .   促进了经济恢复 B . 实现了共产主义 C . 繁荣了文学艺术 D . 改变了国际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