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题库

1921年,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与此有关的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斯大林模式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下列政权持续时间最短的是:(   )

A . 沙俄 B . 苏俄 C . 苏联 D . 俄罗斯帝国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这材料来源于(   )

A . 新经济政策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临时政策   D . 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1922年秋,苏俄出口粮食4000万普特,两年后又出口粮食1亿多普特。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B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 苏联一五计划的完成  D .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两个后来成为世界争霸对手的苏联和美国都先后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他们为了抗衡危机、挽救国家现有的政治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在经济、社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在苏联,列宁1921年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地推行新经济政策;当美国经历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后,刚上任的罗斯福总统就迅速地施行新政,使美国得以摆脱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在不同程度上明显带有市场经济色彩,对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这两个政策走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推行的过程中,他们都在各自国内遇到相当大的阻力,但当时的领导人以他们的远见卓识,力排众议地推行新政,都发挥了他们各自应有的历史作用。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列宁的主要历史功绩。

  2. (2) 依据材料,指出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

  3. (3) 通过学习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等,你对改革有何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开始,政府一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强了国家干预,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采用苏联模式,经济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渐丧失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1. (1) 材料一中美国经济的复兴得益于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 ,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这一体制是怎样改革的?  结果如何?

  3. (3) 列宁曾在苏俄时期进行两次经济建设的探索,有失败也有成功,它们分别是哪两次政策? 它们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变化?

  4. (4) 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感悟?

有学者曾经这样评价苏俄某一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该学者评价的是(  )

A . 新经济政策 B . 农业集体化 C . 斯大林模式 D . 赫鲁晓夫改革

他(下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是(    )

A . 实行新经济政策 B . 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 C . 颁布新宪法 D .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探寻经济发展规律、推动经济繁荣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和世界,现代化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业化的起点,……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全球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三次科技革命》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

材料四:二战后,德国人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己经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1. (1) 材料一所说的工业化的“起点”开始于哪一生产部门?请写出推动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的2件大事。
  2. (2) 材料二这项发明是哪一个国家率先完成的?这一发明的改进和广泛使用,对人类生活有何积极影响?
  3. (3)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原子能的发展利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表现之一,哪一科学理论的创立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4. (4)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斯福所说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5. (5) 阅读材料四,“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 指的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德国人为什么能再次创造经济奇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1921年,俄国出现严重的饥荒。为应对危机,列宁采取了一些政策。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等。

材料二: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人民群众的意志,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实施,使政府权力全面扩张,终于逐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

材料三:2008年8月,由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很快蔓延到整个金融行业,一度造成世界各国的恐慌。为应对危机,一系列国际会议相继召开,商议对策。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张明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危机对经济的打击是全球性的,而救治危机也需要全球手段。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政府权力全面扩张”的表现。并写出美国确立“三权分立”格局的法律依据是什么?除应对经济危机外,罗斯福还为应对其他危机做出什么贡献?试举一例;
  3. (3) 材料一、二、三及以上探究,对当今人类应对危机有何借鉴价值?
列宁在回忆录中说:“当我们度过了,而且是胜利地度过了国内战争的最重要的阶段后,我们就遇到了苏维埃俄国内部最大的危机。这个危机不仅暴露了相当一大部分农民的不满,而且也暴露了工人的不满。”为应对这一形势,苏俄(   )
A .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 .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 形成“苏联模式”
探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发展我国经济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决策引领】

材料一: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三: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科技创新】

材料四:工业革命与世界工厂的变迁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中期(二战以后)

20世纪末

工业革命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世界工厂

英男

美国

日本

特点

制造中心科技中心贸易中心

制造中心科技中心

制造中心

分散化

——摘编自孙林若《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

材料五: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抛弃了英国模式,转向重工业发展……凭借其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以及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上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周斌、李水凤《中国:做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材料六:中国商品充斥于世界各个角落,……但是中国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品牌、市场网络、管理诀窍还在欧美日等跨国公司手中。……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的制造业处

于价值链的低端。

——摘编自陶金钰《当代中国世界工厂问题研究》

【开放交流】

材料七: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09年欧债危机加剧了底层民众生活困难,矛盾愈益突出。2016年以来,我们所熟悉的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美国特朗普似乎要掀反全球化浪潮,英国公投脱欧,其他欧洲国家内的疑欧势力看涨,极右翼势力纷纷抬头,不论民粹主义政党是否上台,这股力量已经导致欧洲国家的内外政策发生调整和变化,包括对移民、全球化、反恐等,西方有学者预判全球化会出现大倒退。

——“从民粹思潮看欧洲政治风向之变”《光明日报》

材料八: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人为造出来的。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资本流动、科技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习.平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 (1) 联系所学,材料一中的“列宁的思路”具体指什么?联系所学,材料二中“新应用”的特点是什么?
  2. (2)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 (3) 阅读材料四回答“世界工厂”的产生源于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
  4. (4) 阅读材料六回答,如何才能改变“中国的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的现状?
  5. (5) 材料七“脱欧”是指脱离哪个组织?这一组织的成立有何意义?
  6. (6) 结合材料八及所学知识判断,全球化进程是否会出现材料七有学者预判的大倒退?请阐明理由。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表(1860—1900)

时期

位次

19世纪60年代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

19世纪晚期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

材料三: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回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共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入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而去。

——摘编自《全球通史》

  1. (1) 材料一中的⑤和⑥分别表示大运河的哪一段?大运河的开凿客观上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2. (2) 从材料二中选取一个时期,找出这一时期工业生产能力位于第一位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 (3) 材料三中列宁的“让步”是指1921年实行的什么政策?请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政策的特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和当今局势谈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在亚欧大陆北部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联邦。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材料一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俄罗斯(指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苦果。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19世纪60年代,俄国是怎样解决“关键弱点”的?解决后,俄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
  2. (2) 材料二中,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谁?20世纪20年代,他领导这个国家进行“伟大实践”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3. (3) 从材料三可看出1929年到1941年苏联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请说明变化的原因。
  4. (4)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苦果”的根源是什么?为此,苏联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是什么?我们从中应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的推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彼得一世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技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历程。他在力图使俄国欧化的同时,也继承了和强化了传统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完全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进行改革。俄国农民不仅在经济上为彼得一世的政策承受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在人身方面受到更残酷的奴役。从彼得一世时期起,贵族地主可以任意判决村民从事强迫性劳动,甚至将村民赶走。

——改编自《现代化通病》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编、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列宁

材料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以征收粮食代替余粮征集制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工业

全国推行工业国有化

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采取新的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是绝对必要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而探索这一途径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

  1. (1) 材料一中,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列宁是如何看待1861年改革的?
  2. (2) 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
  3. (3) 材料三中,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做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 斯大林模式
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A . 是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 B . 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尝试 C . 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 . 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举措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显著 B . 强化计划经济体制 C . 适应了苏维埃俄国的国情 D . 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如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影响该国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农奴制改革成功 B . 十月革命的胜利 C .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 苏联模式的利弊
列宁指出:“实质上可以用两个东西来满足小农。第一,需要有一定的周转自由,需要给小私有主一定的经营自由。第二,需要供应商品和产品。”为此,苏俄实行了(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农业集体化 D . 工业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