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民族融合 知识点题库

“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措施是(    ) 

A . 迁都洛阳    B . 改用汉姓    C . 改穿汉服      D . 使用汉语
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


A . 氐族  B . 鲜卑族 C . 契丹族    D . 匈奴
东晋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蒙古族  ④满族  ⑤羯族  ⑥越族  ⑦氐族  ⑧羌族


A . ①②③⑤⑧  B . ①②③④⑤    C . ①②⑤⑦⑧ D . ①②⑤⑥⑧
某班四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而争论,下列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 . 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 .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 . 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  )       

A . 民族融合 B .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 北魏政权的建立 D .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合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 (1) 据材料一回答: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商君”采取了哪一经济措施?《史记·李斯列传》中又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
  2. (2) 结合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这次改革的影响。
  3. (3) 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
A . 重视汉族文化 B . 注重学以致用 C . 锐意改革旧俗 D . 潜心文学创作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 . 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 . 北方经济发达 D . 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自夏朝以来,我国古代王朝更替延续,展现着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下列统治者按其朝代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③①④⑤ C . ③⑤①④② D . ③④①⑤②
某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

①汉族人民使用胡床、圆凳    ②胡人穿汉服

③昭君出塞                  ④蒙恬北击匈奴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对鲜卑旧俗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这一方面的改革内容的是(    )
A . 说汉语 B . 穿汉服 C . 改汉姓 D . 迁都平城
下列各项中,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B . 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C . 完成了南北的统一 D . 促进了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地区先进文化
4世纪时,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是(    )
A . 匈奴、汉 B . 氐族、前秦 C . 鲜卑、燕 D . 羯族、前秦
小朋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时整理了以下三幅图片,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 佛教传播 B . 民族融合 C . 对外交流 D . 五胡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一系列汉化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           
A .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 削弱了北魏实力 C . 结束了南北分裂 D . 加强了君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分崩离析。之后,历经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漩涡之中。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征表现是( )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政权分立与经济发展 D .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废除井田制;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商鞅变法的内容?说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2. (2) 材料二是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措施?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3. (3) 通过学习我国古代改革家的事迹,结合你的感受谈谈自己对改革的认识?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難,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都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2. (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3. (3) 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诏令规定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据材料指出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该历史事件的作用。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改革创新,推陈出新]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春秋时期的出土文物。图一为铁器,图二为陕西出土的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君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 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 (1) 提取材料一中两幅图的历史信息,概括春秋时期农业生产的主要耕作方式及其影响。
  2. (2)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写出“商君”变法的两项措施。
  3. (3) 材料三中的“魏主”孝文帝为“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采取了哪项措施?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何意义?
  4. (4) 综合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