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民族融合 知识点题库

下列现象出现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是(    )

①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③君臣一律用鲜卑语讨论国事          ④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右图反映了1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以孝治国

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④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列图表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 ,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1) 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 (2) 两则材料各自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3. (3) 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4. (4)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
下列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说法正确的有(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其他民族的服装,吃其他民族的食物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③④
东汉末年以来,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从西晋开始到北魏建立,内迁各族中,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有(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氐

④羯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西晋帝国崩解以后,北方流亡南下的农民与江南的土著农民,在江南的生产战线上会师,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选自《东晋南朝时代江南的经济发展》

材料二: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

——摘自《魏书》

  1. (1) 结合材料,说说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重要因素是什么?江南地区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有何联系?
  2. (2)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重大变革?他对我国当时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3. (3) “从西晋帝国崩解以后”的200多年,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政治局面?结束这一局面,实现大一统的皇帝是谁?
请联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李克强总理分别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和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人民网新闻

  1. (1) 下图是某名画的局部内容。请问这幅全景式描绘当时都城东京及汴河两岸繁华的名画名称是,成画时间是

  2. (2) 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①成就齐桓公霸业的是改革。

    ②商鞅虽死,但法令犹行。是因为他的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为了进行改革,把首都迁到

    ④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国家积贫积弱问题而达到的目的。

    ⑤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制度。

    ⑥日本经过“大化改新”成为制中央集权国家。

  3. (3)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癝俱丰实。”这是杜甫描绘唐朝农业发展景象的诗。请从重农政策、人才选拔制度和生产工具创新三个角度,用史实说明唐朝政府是如何扶植农业这一“天下之根本”的行业发展的。
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
A . 北魏孝文帝 B . 隋文帝 C . 唐太宗 D . 元世祖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主要有(    )
A . 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 . 匈奴、鲜卑、羯、氐、羌 C . 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 . 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统一与分裂是中围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而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材料一:《后汉书.班彪列传》中称,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长久的大权。

材料二: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材料三:

材料四:孝文帝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即统治民族率先放弃自己的风俗和习惯、使用被统治民族汉族的汉服和汉语,实在出奇。……一言以蔽之.这些改革可概括为北魏王朝的“中国化”。

——[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哪一制度,概括该制度对秦汉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与唐朝的共同点。
  3. (3) 结合材料三、四,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现象的原因。
  4. (4) 结合上述材料与相关史实,论证“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要求:史论结合.表述规范)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    )
A . 迁都洛阳 B . 实行汉化政策 C . 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D . 颁布均田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2. (2) 结合所学知识,画出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3. (3) 根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 的新态势。

——人民网新闻

  1. (1) 下图是某名画的局部内容。这幅全景式描绘当时都城东京及汴河两岸繁华的名画是《》,成画时间是

  2. (2) 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①成就齐桓公霸业的是改革。

    ②商鞅虽死,但法令犹行。是因为他的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为了进行改革,把首都迁到

    ④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国家“积贫”“积弱”的问题,从而达到的目的。

    ⑤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制度。

    ⑥日本经过“大化改新”成为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3. (3)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杜甫描绘唐朝农业发展景象的诗。请从重农政策、人才选拔制度和生产工具创新三个角度,用史实说明唐朝政府是如何扶植农业这一“天下之根本”的行业发展的。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取得成功的最主要的相同原因是(     )
A .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B . 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 . 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 . 符合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历史上的中国,各民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民族迁徙、人口的移动是经常发生的事。某一时期,中原汉族的举族南下和北方胡族的大量内迁使各民族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居住格局。这一时期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 B .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 五代十国时期 D . 辽宋夏金元时期
材料一:及秦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2. (2) 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 (3) 改革或变法代表了“百家争鸣”中哪一家的思想观点?这一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4. (4) 成功的改革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其方式有很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材料二:如图,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 (1) 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 政治制度有关?
  2. (2) 阅读材料二,分析当时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这对人口迁入地经济的开发有什么影响?
  3. (3) 阅读材料三,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指出此次改革的影响。
  4. (4) 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孝文帝推行的全盘汉化,……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这表明(  ) 
A . 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B .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C . 孝文帝改革汉化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D . 汉化政策阻碍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千年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体的中华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规定“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并下令“革衣服之制”,采用中原的传统服饰,详细规定了官吏的朝服和妇女服饰的具体样式。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增进民族之间的认同感,消除彼此的隔闺感。

——摘自汤夺先《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

材料二:清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施行“因俗而治”的政策。这是清代民族政策的基本方针……就是在保持各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笼络和利用其上层分子,根据各少数民族的不同情况进行统治和管理,使之易于接受中央政权的统治,加强对中央王朝的认同。

——党福宝《从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看清朝民族政策》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特点,并据此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以西藏地区的具体措施为例说明“因俗而治”的政策,并指出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