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知识点题库

近代中国由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下列对这一社会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形式上独立,实际上被帝国主义间接统治。 B . 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C .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国家独立自主权。 D . “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保存了资本主义。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吸收.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在明治维新后不久的19世纪末,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

  1. (1) 材料中日本的“第一位老师”是指哪个国家?当时这个国家正值哪个时期?

  2. (2) “19世纪末,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是指哪一场战争?

  3. (3) “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指的是什么条约?“收钱占地”具体指什么?

学习历史要关注事件之间的联系。下表各组中两事件之间存在密切历史关联的有(  )

组别

事件一

事件二

张骞出使西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权利法案》的颁布

鸦片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有许多由河流冲击而成的平原,湄公河平原就是其中之一。它地跨泰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家。

材料二:湄公河位置示意图

材料三: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19世纪以来,海权之争渐趋注于太平洋,我国于太平洋上适当列强海权竞争之要冲。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  ——引自孙中山相关论述

  1. (1) 湄公河平原濒临我国四大濒临海域中的。属于气候,这里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为人们提高了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是这里主要的农作物。其南部的海峡是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2. (2) 在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地图上量的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到该海峡的直线距离是3厘米,这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约为

  3. (3) 请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佐证材料中“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的观点。为“固海防”,清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努力?结果如何?

G20峰会2016年9月在杭州举行。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峰会期间,习主席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如“民威邦本,本固邦宁”、“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材料三:在G20晚会上,大量最具中国特色、最具民族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在舞台上被完美地呈现。同时中国艺术家们完美演绎了西方经典文艺作品,包括《天鹅湖》、《欢乐颂》等等。中外嘉宾共同沉浸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中,感受“天涯共此时”的美好意境。

  1. (1) 近代史上杭州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战争后所签订的《条约》,并据图分析其原因
  2. (2) 习主席的讲话体现了教材所学的哪些知识?
  3. (3) 回答中华文化的特点;结合材料分析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后果(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围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首次以近代化海军抵抗外国侵略是在(    )
A . 鸦片战争中 B . 甲午中日战争中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D . 抗日战争中
引发下表所示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1894年

1900年

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

80家

933家

A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 . 増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 . 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 D . 清政府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苦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价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着。”这场战争(    )
A .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 . 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纽约时报》1911年11月6日载文:“中国的统治者……学到了苦涩的一课,明白了一个古老守旧的东方国家与一个积极学习西方思想观念的东方国家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材料中“苦涩的一课”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

A . 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B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C .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D . 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开杭州、苏州为商埠,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嘉兴。光绪二十一年九月某日,曾有日本船只七八艘驶来嘉兴,数名日人进城察看并到南湖游玩,似担负某种勘察任务,清官员不敢过问。”与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 . 《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2019年12月17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在三亚入列,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进入双航母时代。下列历史人物中,曾为中国的海军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或牺牲的有(    )

①李鸿章    ②邓世昌    ③容闳    ④张謇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纵观历史,海防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家的兴衰与荣辱。

材料一: 1500 年前后,世界终于冲破茫茫大海阻隔,海洋时代就此开启。随着欧洲商人活动范围的空前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的直接商贸关系建立起来了,世界性商贸市场开始形成;英国这个仅有二十四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的小小岛国,竟然抢占了三千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

材料二:然而中国,自郑和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从此以后,海洋带给中国人的不再是友谊和荣耀,而是噩梦的开始,骨肉的离散与悲欢。

材料三:清朝重臣李鸿章认为“欲求自强,仍非破除成见,定购铁甲(舰)不可”,主张“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的重任”,“废弃弓箭,专精火器,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

  1. (1) “1500年前后,世界终于冲破茫茫大海阻隔”是指什么事件?依据材料一,分析这一事件对人类的影响。
  2. (2) 当海洋时代到来时,西方列强纷纷东来,举两例近代史上列强从沿海入侵中国并导致骨肉分离的战争及被离散的骨肉。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为加强海防采取了哪些措施?
1895年,英国的讽刺杂志“PUNCH”上刊登了一副名为《“巨人”中国与“杀手”日本》的漫画,这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抗日战争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多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 . 《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南京为通商口岸 B . 《天津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C . 《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 《辛丑条约》——清政府赔款白银二亿两
“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           
A .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 .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 . 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D . 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
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与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割地:香港岛

2  赔款:2100万银元

3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4  协定关税

1  割地:清政府把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2  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3  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 万匹。

材料三:“欲张国是, 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郑观应(维新人士)

  1. (1) 材料一中两个条约分别给中国的社会性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中“这场运动”指的是哪一场运动?结合材料说说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 (3) 由材料三可见,维新派提出了与洋务派不同的哪一进步主张?
习.平主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只有着力打造“向海经济”,才能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句

作者

反映的史实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郑成功

材料二: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返航带回的是供帝国朝廷观赏的斑马、鸵鸟等,而不是投入国内市场、可产生利润的货物…·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的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日本崛起于岛夷,最后跨海而来,燃起一场巨大的战火。这个变化过程就发生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比之西洋诸国的历史,无疑要具体得多。因此,战争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联系所学知识,在表中①②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分别列举一个中、西远航的壮举?材料中推动西欧向外猛冲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活力”各指什么?
  3. (3) 材料三中日本“跨海而来,燃起战火”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此后,哪一场社会运动体现了日本在国人心中从“强敌变成了榜样”?这场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受命钦差大臣,后赴广东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代化探索中的先进人物

出生于晚清一个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材料四: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与妻书》

  1. (1) 材料一中的“他”是谁?虎门销烟有何历史意义?
  2. (2) 结合材料二地图,列举两位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3. (3) 仿照材料三中对曾国藩事迹的简介,将谭嗣同的主要事迹补充完整。
  4. (4) 材料四中的历史人物代表了当时哪一个政治派别?他们的牺牲有何历史意义?
  5. (5)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哪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