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生活 知识点题库

有线电报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下列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商人用来传达生意信息  B . 使人们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C . 记者用来发送新闻报道    D . 亲朋好友用来传递亲情
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能够使用的传递方式中最快捷的是(     )

A . 乘飞机  B . 发电报   C . 坐火车  D . 乘轮船
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

A . 广播电台    B . 因特网    C . 电视 D . 报纸
下列人物的表述中,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事实的有(     )

①小赵说:前几天,我去博物馆看到了郑和的照片

②小钱说:科举考试被废除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套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③小孙说:近代中国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长的阻挠,争取婚姻自由

④小李说: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经济现代化的强力推进者和社会风俗的积极变革者。据此回答:

(1)为缔造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在1905年建立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是什么?1911年,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其中反映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的主张是什么?

(3)举两例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发生的变化。

(4)你认为孙中山先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变迁”的历史探究学习,有两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沪,指上海;宁,指南京——引者注)来去也从容。”

回答:

(1)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 

(2)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回答两条即可)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       

A . 《申报》 B . 《中外纪闻》 C . 《民报》 D . 《新青年》
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慈禧厉行节约 B . 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 . 汽车售价昂贵 D . 中国不需要汽车
在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小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变迁情有独钟,将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的图片与资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一:

     

图1轿子            图2马车           图3汽车             图4火车

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技术的传播……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 (1) 小明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什么有效的方法?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 (2) 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3. (3) 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人们坐在家里看报纸 B .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 . 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 . 见面就叩头,口称“大人”、“老爷”
近代社会的政治革新与风俗变迁是紧密相连的。辛亥革命后,哪种社会风尚不见了(    )
A .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 大脚姑娘长统袜,走出家庭谋自强 C . 斜拖辫线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 D . 先生女士西式装,读报听戏看电影
近代风俗的变迁与社会政治革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A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 B . 剪发兴,辫子灭 C . “先生”兴,“大人”灭 D . 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人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
A . 轮船、飞机 B . 汽车、火车 C . 轮船、火车 D . 汽车、轮船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 .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 . 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 . 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 . 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图5到图6的变化,当属于() 

 

图5结辫子图6剪辫子

A . 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社会习俗的改变 C . 文化教育的进步 D . 文学艺术的成就
民国以后,“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些变化体现了(   )           
A . 婚姻自主意识增强 B . 交通通信新变化 C . 休闲生活方式新变化 D . 自由平等新风尚
随着近代企业的创办,民族资本家、近代产业工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随之产生。这表明近代企业的创办(   )           
A . 推动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B . 维护了封建统治 C . 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D . 改变了社会性质
以下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 辛亥革命后,仍然有人蓄辫 B . 新式婚礼取代传统婚礼成为主流 C . 公众场所已无传统长袍马褂的身影 D . 即使在偏远乡村,过年也不再向长辈磕头行礼
观察下列图片,我们不难发现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原因是(  )

A . 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 B . 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 C . 工业文明的洗礼 D . 军阀割据和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