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生活 知识点题库

19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新型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人们最先看到的是(        )

A . 火车   B . 自行车 C . 飞机  D . 轮船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 . 在传人中国的交通工具中,最受青少年青睐的是自行车 C . 19世纪末,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火车随之传人中国 D . 随着新型交通工具的传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止步不前
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

A . 称“老爷” B . 行握手礼 C . 缠足 D . 穿翎顶补服
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

A . 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 .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 . 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 D . 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

       类别

时期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形

辛亥革命前

剃发留辫

顶戴花翎 长袍马褂

大人 老爷

跪拜 作揖

缠足

辛亥革命后

强令剪辫

中山装 旗袍

先生 某君

鞠躬 握手

天足

A . 大众传媒的发展 B . 习俗风尚的变革 C . 交通工具的更新 D . 通讯设施的完善
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 .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 B . 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 . 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 D . 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材料二: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9年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46年《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会。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材料三: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图片_x0020_19

  1. (1) 材料一中,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申报》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进步现象提供了哪些视角?
  3. (3) 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 1912年,赵某夫妇分别穿着中山装和旗袍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B . 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C . 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后打电报给李鸿章让其到北京八国联军谈判 D . 1912年孙中山在电影院欣赏3D电影
小明同学十分关注今年的嘉兴两会,摘录政府工作报告相关的信息,与所学知识联系制成下表,其中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嘉兴两会信息

对应的知识

A

2015年嘉兴市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任务,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嘉兴市坚持改革与开放互促共进,继续深化各项工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深化改革与开放是立国之本

C

“十三五”开局之年嘉兴市区将启动建设幼儿园10所。

义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D

2016年开始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房800户,在养老方面新建300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A . A B . B C . C D . D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人们坐在家里看报纸 B . 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C .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D . 见面就叩头,口称“大人”、“老爷”
小明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这一主题的有(    )

①阅读各类报刊     ②乘坐轮船外出旅行      ③学会了照相和观看电影      ④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紧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A . 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 .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 . 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 D . 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20世纪初的上海街头,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下列有可能出现的是(    )

①人力车业生意萧条                   
②新开办的电话局营业            
③人们传阅《马关条约》签订的新闻     
④听到“先生”“女士”的称呼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民国元年9月,《申报》刊文:“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司仪)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上述报道,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    )
A . 女子享有婚姻自由 B . 社会风俗有新变化 C . 西式婚礼成为主旋律 D . 西式婚礼不受欢迎
“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    )
A . 1898年 B . 1912年 C . 1919年 D . 1927年
如果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看到的情形(   )

①陈独秀在阅读《新青年》杂志

②青年学生在热议巴黎和会的内容

③报纸刊登倡导婚姻自由的文章

④街上在传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谣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②④
某导演筹拍电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中华民国的新气象。以下场景能够入选的是(    )           
A . 徐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B . 一男子因为剪掉辫子遭到抓捕 C . 人们相见大多行握手鞠躬礼 D . 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读《新青年》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旗袍率先吸收欧美服装特点,由传统的宽松肥大、线条平直向窄腰短袖、时髦适体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上海(   )
A . 观念开放, 崇洋逐渐盛行 B . 政治改良,革除陋习 C . 洋布流行,土布淘汰 D . 全盘西化,倡导民主
下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一份报纸,它记录了中国近代近80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现代意义的报纸传人中国是在(    )

A . 鸦片战争以后 B . 辛亥革命以后 C . 戊戌变法以后 D .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