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子夜吴歌(其四)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注释: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明朝驿使发”,所以征人的妻子要连夜“絮征袍”,表明战争来得非常紧迫。 B . “一夜絮征袍”领起下文,暗含一个“赶”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的忙碌和焦急。 C . 一个“冷”字,生动传神,既写出“一夜絮征袍”的艰难,又暗示了连夜絮征袍的内因。 D . 从全诗看,剪缝完成前女主人公唯恐驿使走得早,缝制完成后又唯恐驿使行得迟。
  2. (2)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两句,以环境的“冷”衬托人物的心情。下列诗句不属于以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的一项是(    )

    A .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氓》) B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C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D .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3)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李白的《子夜吴歌》(其三)。结合具体诗句,比较李白的这两首《子夜吴歌》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 (1) 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2. (2)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 . 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边了。“老江边”的“边”字,悲凉沉郁。 C . 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D .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倩。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E . 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2. (2)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 (1) 下列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 .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景色优美。 B .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 .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D .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 E .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用笔略带迂回,感情平淡,并不忧愁。
  2. (2) 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那些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普明寺见梅

杨万里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

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

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城中”在古代诗人笔下多含“憎厌”之意,用来指争名夺利、红尘喧嚣之地,本诗中同样含有贬抑之意。 B . “僧窗”二字,照应诗题中的“普明寺”,在空间位置上又与“城中”相对,说明这是世外一角、幽静所在。 C . 诗人从寻梅、赏梅、怜梅写到慰梅,全诗的重点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诗人独特的感受只一笔带过。 D . “月落山空”时梅花孤独寂寞,诗人用“新诗”表示慰问,不仅流露出关切之情,更有一种知己之感。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宋之问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 , 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③裛(yì):通“浥”,沾湿。④莱(lái):草名,即藜。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 (2) 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下列对《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和《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大历四年(769年),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沪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做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

【注】(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A .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自己宦海沉浮的无奈之情。 B . 两诗都言及秋日,颇有“逢秋悲寂寥”之况味。 C .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身边无人可以倾诉的寂寞。 D . 两诗都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读来余韵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思越人  紫府东风放夜时①

贺铸

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注释】①贺铸青年时期曾在京城度过一段少年侠气、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此后却长期辗转在偏僻之地任一些微小官职,有志难展,郁闷在心。回首往昔,梦绕魂牵,这首词就是作者在此境况下写出的。

  1. (1) 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首句“放夜”点明时间,正月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宵禁,可以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 B . 上片第二句写词人与佳人归来时的情景,这位佳人步态似莲,容貌娇美如秾艳的桃李。 C . 上片三、四句通过“五更”和“十里”写曲终人散之后,借灯火阑珊暗示喧闹时间之长,点明欢度佳节范围之广。 D . 下片前两句为虚写,写梦中炉香袅袅,处境孤凄,醒来后脑海中梦境历历,回味无穷。
  2. (2) 本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1) 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 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 .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幕卷西山雨”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 C . 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 .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2. (2) 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注)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鸂鶒:水鸟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 .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C . 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 . “蚕娘洗茧前溪绿”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2. (2)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浣溪沙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词人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节荆州。当时荆州已成为边塞,词人登上城楼观察边塞情况,心中感慨良多,于是写下了这首词。②鸣鞘声:指从鞘里取刀、剑所发出的声音,词中指的是挥动马鞭发出的响声。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上片第一句写要塞郊野晴空万里、水天相接的自然景象,并点明了时节。 B . 上片二、三句写观塞见闻,也流露了词人极目观望时所产生的茫然思绪。 C . 下片“烽火”与辛弃疾词“烽火扬州路”中的“烽火”都用来比喻战争。 D . 上片侧重写景,下片侧重抒情,整首词色彩鲜丽,意境深沉,风格悲壮。
  2. (2) 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挥泪向悲风”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释】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 (1) 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 . 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 . 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 .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2. (2)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道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屠”字用得新奇,此处由“杀”引申为驱除的意思,突出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 . 第三、四句写实,从人间忧惧江海枯竭到天上怜惜河汉将干,表现了当前暑旱之严重。 C . “昆仑”“蓬莱”两句写清凉世界虽遥不可及,但对饱尝酷热的作者却有无穷的吸引力。 D . 诗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与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写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的理想怀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 (1) 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 .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 . 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 .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2. (2) 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古代诗歌阅读

巫山高

李端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

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

猿声寒过涧,树色暮连空。

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

【注】高唐:战国时楚国台观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二两句出语自然,言题中之“高”字;着一“皆”字,更显巫山十二峰之高。  B . 三四句写巫山云雾缭绕遮住太阳,兼寒风细雨,喻诗人才华埋没的悲惨命运。 C . 七八句清空中蕴悲凉,其中的“楚宫”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怀古之思,愁绪倍增。 D . 全诗前三联写景,末联触景生情,营造了一种清寒空蒙的意境,艺术特色鲜明。
  2. (2) 请从写景的角度方面赏析“猿声寒过涧,树色暮连空”两句的精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第二句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人格追求。 B . 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 . 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 .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 (2) 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指北宋灭亡已三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点明岳阳楼地理位置,第三句描绘岳阳楼的壮阔景象,均从大处着眼,给人境界开阔之感。 B . 第四句中的“徙倚”指徘徊不定,写出了诗人沉重的心绪,一位愁苦异常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C . 颈联中“凭危”与“千古凭高对此”中“凭高”均为登临高处之意,是古代文人遣怀的一种方式。 D . 本诗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风格雄阔沉郁,与杜甫《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首诗歌是否体现了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满江红·思隐

(清)尤侗

寄语青山,为我筑、数椽茅舍。更计较、凿斯池也,衡门之下。屋后十弓①放笋竹,墙边五亩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依台榭。

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有邻翁来往,鸡豚春社。笑问老妻能去否,蒿簪藜杖归休罢。但囊中、尚乏买山②钱,从天借。

【注】①弓:古代丈量地亩的工具和计量单位,五尺为一弓。②买山,指归隐。

  1. (1) 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凿斯池”“放笋竹”“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写出了词人萌生思隐之心后对居住环境的考虑安排。 B . 下片“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运用互文手法,想象退隐之后的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C . 下片“东墅弈”“有邻翁来往”“笑问老妻”不同于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是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的体现。 D . 词的题目为“思隐”,而结尾说“但囊中、尚乏买山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达思隐而不得的痛苦无奈之情。
  2. (2) 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阅读

江城子

(金)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释)①“西北神州”二句:金朝曾占有南宋西北疆域,当时又被元人所占,词人与金朝有志之士痛心国丧,欲救国而不能,只得聚会新亭,一洒忧国之泪。②三十六峰:指嵩山。③钓鱼坛:在浙江富春山,相传是东汉高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地。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起句突兀,写醉中闻鸡起舞,表示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自己心系社稷,欲有所为。 B . “古来豪侠数幽并”一句承上启下,既谓己尚存豪侠气概,又引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C . 下阕“他日封侯”一句,舍我其谁的自信豪壮溢于言表,体现了词人清雄豪放的风格。 D . 全词情感多处顿挫起伏,而贯穿其中的基调是理想与境遇的矛盾所带来的深沉痛楚。
  2. (2) 全词两处写景,即上阕“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与下阕“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释】 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杜甫如子一般隐居不仕。 B . "鹖冠"运用典故,点明诗人去官离朝的身份特征,既概括了诗人此时的遭遇,也蕴含他一生的无穷辛酸,刻画了诗人的孤寂形象。 C . "天上坐""雾中看"写舟中所见所感。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充满美的享受。 D . 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将舟居的观感与对时局多难的伤感凝缩在"愁"字上,自然流转中显出苍茫沉郁的特色。
  2. (2) 诗的颈联写到“蝶”“鸥”两个意象,对抒发作者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