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临江王节士歌(陆厥)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带。

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

夜坐(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张耒,北宋诗人,在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的迫害,一再被贬黜;晚年居陈州,此诗作于晚年。

  1. (1) 在这两首诗中,除了“秋月”“秋风”显示了季节特征之外,还有哪三个意象也能起到这种作用?请结合诗句分析第一首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2. (2) 请结合“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分析第二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首联用疑问开篇,写出万家团聚之际,作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的景象。 B . 颔联第一句明点题中“除夜” ,第二句“万里”,不仅指两地间的实际路程,而且指出心理上的距离,把悠悠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并列映衬。 C . “支离笑此身”中“笑”有苦笑之意,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D . “明日又逢春”中“又”字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 E . 尾联表达作者虽然日渐衰老,满腹愁绪,但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2. (2) 本诗抒发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起

白居易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华簪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闲上篮舆秉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明朝更濯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注】①华簪:华贵的冠簪。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鬈或冠的长针。②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类似后世的轿子。③濯: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晚起”是本诗的描写中心,作品自始至终,都是围绕“晚起”这一中心进行的。 B . 首联紧扣诗题,描写听到“冬冬衙鼓声”后方才起床,由于迟起睡足而心情很好。 C . 颔联写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致力政事,堆放案头的文卷一丝不苟审核清楚。 D . 颈联写诗人喜欢喝酒,案卷一审完,就坐着小轿外出喝酒,酒醉后乘着小船兜风。 E . 尾联描写了诗人的一段心迹:听说松江的水最清澈,改日到那里去洗濯一下冠缨。
  2. (2) 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夕旅怀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唐代诗人,浙江人。公元888年举进士,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 (1) 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颔联第二句视听结合,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B . 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C . 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D .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两句运用设问,言外之意是,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跟我争的。
  2. (2) 全诗除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风二首

杜甫

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 .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下,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 . 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 .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受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2. (2) 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妇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

王  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屠”字写得尤为精妙。“屠” 本为“屠杀”之意,这里意为止住、驱除,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 . “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C . “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豪情,只可惜这一壮志无法实现。 D . 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2. (2) 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牟道中二首(其一)[注]

(宋)陈与义

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人行。

依然坏郭中牟县,千尺浮屠管送迎。
中牟道中二首(其二)[注]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注)宣和四年,陈与义为母服丧结束,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入京,途经中牟县而写此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交代了时间和天气状况,烘托出诗人此时急于投宿的心情。 B . 这两首诗景中见情,拟人的运用赋予诗歌风趣幽默的特色,增添了诗歌的情趣。 C . 诗人旧地重来,中牟县城残破的城郭一如往昔,宝塔迎送行人,诗人感觉亲切。 D . 两首诗的描写各有侧重,但又巧妙地形成了一个整体,所蕴含的情感也是相似的。
  2. (2) 有人说,陈与义的诗歌体物兴怀并且有陶渊明的语言风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使君席奉饯①卫中丞赴长水

岑参

节使横行西出师,鸣弓擐②甲羽林儿。

台上霜风凌草木,军中杀气傍旌旗。

预知汉将宣威日,正是胡尘欲灭时。

为报使君多泛菊③,更将弦管醉东篱。

【注释】①奉饯:饯行。②擐:穿着。③泛菊:菊花酒。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饯别诗,叙写了地方长官设下宴席,为即将奔赴边关长水的卫中丞壮行的情景。 B . 首联通过“鸣弓”“擐甲”等词语描绘了军队威武雄壮的气概,颔联以寒风劲吹草木凋零衬托军队的威武杀气。 C . 颈联用典,借汉将击溃胡人,平定边塞的历史,预言此战必将在宣武击溃敌军,表达必胜的信念。 D . 尾联“泛菊”是指重阳节时饮菊花酒,“弦管”代指音乐。面对地方长官的盛情,卫中丞开怀畅饮,兴致极高。
  2. (2) 本诗与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了饮酒,请分析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吴潜满腹诗书,却官小权微,难受重用,该词为他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词人从“铁瓮”起笔,点出镇江城古来形胜的特点,并交代词人所在。次句聚焦“金焦”,写出金山、焦山东西相对的壮观之势。 B .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最后一句“好景画难描”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的作用相同。 C . “孤云”“孤帆”衬出江天、江水的浩渺;“来去”“上下”纵横交错,可知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跳荡的神思。 D .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一句,词人从历史的角度,由近到远,写镇江古城的攻守征战,突显镇江古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2) 本词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颈联一“藏”字运用拟人手法,包含了雪大、路艰、人稀多种意蕴。 B . 诗人以雪藏行径、风透卧衣的描写暗示邹明府前程艰难、仕途终结。 C . 尾联写诗人想象邹明府到达灵武之后的生活场景,与前文形成照应。 D . 全诗语言质朴,没有一句正面描写,却塑造了一个高洁的清官形象。
  2. (2) 诗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邹明府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高洁品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释】①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②谢娘,东晋才女谢道韫。她曾因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③瀚海:沙漠。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为“塞上咏雪花”,按照传统的分类,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 B . 作者把雪花当作群芳之一,在词的开篇凭空地制造矛盾,再以新奇的手法解决矛盾,这种创新显示了作者的才调高绝、独出机杼。 C . 词的上片重点在“不是人间富贵花”,词人旨在表明自己偏爱雪花的理由:雪花虽不像富贵花那样雍容华贵,却自有其清高孤绝的姿态。 D . 词的下片“谢娘别后谁能惜”,一语沉痛,这句话看似指东晋才女谢道韫,实则一语双关,仍有对心爱女子的代称一层意思。
  2. (2) 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逃出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此处借指李光弼,点题“再归河阳幕府”。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 . “胡尘”借指叛军,此处“误落胡尘里”是说裴判官不幸落入叛军手中。 C . 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 D . 全诗充满了对守节不移、忠义报国之人的赞美之情,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2. (2) 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释】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 (1) 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 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 . 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 .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 .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2. (2) 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景苏堂竹

宋•道璨

一叶复一叶,也道几翻覆。

一点复一点,书墨要接续。

亲见长公来,一节不肯曲。

见竹如见公,北麓能不俗。

回首熙丰间,几人愧此竹?

【注释】①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所调离,路过瑞昌,在亭子山的崖石上题字,墨点洒落在竹叶上。据说自此以后,亭子山周围的竹子。叶上都有墨点。景定年间,王景琰任瑞昌主簿,将部分竹子移栽于厅堂前,题名“景苏堂”。②北麓:景定年间瑞昌主簿王景琰的号。③熙丰:宋神宗“熙宁”“元丰”年号的统称,其为北宋变法期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二句从景苏堂竹叶写起,刻画了竹叶的稠密。“也道几翻覆”,以叶的翻覆暗寓历史的沧桑变化。 B . 三四句写叶上墨点,“书墨委接续”言竹叶上的墨迹要代代相传,暗指苏轼刚直的品格要长留人间。 C . 五六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接写竹身。当年亲眼见到过苏轼的竹子,同苏轼—样傲岸不凡,直节不屈。 D . 全诗由绘竹到写人,表达了对苏东坡和王北麓的高度赞美之情,以及对熙丰年间投机者的强烈批判。
  2. (2) 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评此诗:“语虽直致而意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立春新晴

杨万里

宿云送腊晓仍开,日动江光度竹来。

春到更晴谁不喜,时迁不道老相催。

山村敢惜身犹远,边地应怜战未回。

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句写在阳光的映照之下,江面波光粼粼,巧妙地照应了题目中的“晴”字。 B . 立春日又恰逢好天气,让人愉悦,但想到年华在不觉中逝去,诗人内心不免伤感。 C . 诗人虽然身处山村但庆幸自己远离边地,不像边地那些牺牲的将士再也无法归家。 D . 本诗语言平实自然,不刻意雕琢,但在这平实的语言中却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2. (2)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白云堂前春解舞

白云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 (1) 本词见于《红楼梦》,缘起于时节海棠诗社发起填词活动,为(人名)所作。
  2. (2) 全词如何用柳絮的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示宗武

杜甫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 , 达者得升堂。

【注释】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时作者在夔州。宗武,杜甫次子,时年十五岁。②青玉案,指古诗;紫罗囊,指戏具。③曾参与游夏:曾参、子游、子夏,皆孔子弟子。曾参以孝行称,子游、子夏以文学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标题中的“又示”及诗句内容,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宗武长大成才的殷殷期盼。 B . 宗武追新潮自学格律,诗人则以劝读古诗暗含告诫,这一叙写既生活化又有场景性。 C . 诗人运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典故,希望宗武学习榜样,努力上进,这种心愿朴素感人。 D . 本诗用语平白,如话家常,与诗人提倡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主张有所不同。
  2. (2) 《论语》载,孔子独立庭院时,看到儿子孔鲤经过,便询问其学习情况,并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本诗中杜甫教导宗武与《论语》中孔子教导孔鲤,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官居戏咏(其一)

陆游

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

判余牍尾栖鸦湿,衙退庭中立雁空。

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

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

【注释】①栖鸦:比喻稚嫩拙劣的字。②立雁:指站立两边的衙役。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断蓬”为喻写出自己的宦游之状,用江上“秋风”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B . 诗人忙完公务后,文书上稚嫩拙劣的字迹未干,空荡的庭院内衙役早已散尽。 C . 颔联和颈联实现空间变换,由空寂的衙内转至灯火通明的酒楼与丰收的乡村。 D . 全诗写诗人任所内外的常见之物、常见之事,语言生动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2. (2)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清刘熙载《艺概》中说“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本诗的颈联“转”出了新境界,请对此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梁园吟(节选)

李白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注】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宋中十首(其一)

高适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注】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

  1. (1) 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诗先以反诘语气感慨一代名王梁孝王宫室已成陈迹,接着悲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业已作古,不见踪影。 B . 高诗开篇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策士门客富于才智,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 C . 李诗“舞影”二句将渌池、汴水等永恒的事物与易于消歇的舞影歌声相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表现得十分浓足。 D . 高诗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个字,与诗歌前两句的内容形成了今昔之间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2) 同为咏叹梁园的怀古诗,李诗虚实结合,高诗欲抑先扬,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忆秦娥·娄山关[注]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1935年2月,红军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斗,最终取得胜利。这首词即写于攻克娄山关之后。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片写拂晓时红军紧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绘战争。 B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练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 .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D . 这是一首雄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2. (2) 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